黄山书画院的成立,不禁使我想起山水画史上的理论与轶事。“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清代画家石涛在其著作《石涛和尚画语录》中提出的针对山水画创作的绘画主张。它特指画家寻遍名山大川,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体验,与之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与感悟,对景写生,积累胸中丘壑,既为日后创作搜集了素材,“搜尽奇峰打草稿”一话,也道出了山水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定律。遍寻名山大川,也成为历来从事山水画创作者们积极进取的不二法门。
名山大川,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喜爱且付诸于描绘的对象。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态度,自魏晋南北朝之后,写山水之势,吐心中意气,假借山水传达个人的内心感受,把投身自然名山大川当作陶冶情怀的重要方式。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梳理其中的经典画作,不难发现山水画部分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点明了画家在创作时面对自然与回归内心之间的关系。美术史上许多名作,如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在现实中都有山川与之对应。五代荆浩的《匡庐图》与沈周的《庐山高》同样是描绘庐山景色,个人的理解、技法的不同、时代的变化,庐山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最终表现在画面上也不尽相同。在我国幅员辽阔的版图上,名山大川历数不尽,泰、华、峨嵋,嵩、衡、武当,以及天目、九华、普陀等名山自不必说,每一处新奇山水的开发,往往也是拓展了山水画的题材、表现手法、艺术意境的大好时机。1960年,傅抱石、亚明等画家走遍祖国江河山川的“二万五千里写生”佳话,不仅开创了金陵画派,也给画坛后来人带来了写生的动力。此外,像李可染、白雪石之于漓江,在当时都是前人未曾涉及的自然山水,他们画了,并且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形式语言。
位于黄山观瀑楼处黄山书画院正式成立,成为艺坛又一好事。观瀑楼地势高拔,隔溪可观黄山三大瀑之一的人字瀑,位置极佳。艺术家对黄山的热爱,多不胜数。徐霞客曾这样盛赞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石涛多次在画上题写“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梅清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情”的他与石涛、弘仁同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曾9次登黄山,完成多幅与黄山有关的画作。
李可染之子李小可被聘为黄山书画院的首任院长。在书画院开幕当天,我询问他为何出任院长一职务。他告诉我当年“文革”结束李可染先生恢复中国画创作时,第一次写生就是到的黄山。当年在黄山上,李可染先生还巧遇了很多艺术家。“当年我陪父亲到黄山写生,同路上山的一行人都是向往着黄山而来,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小可表示,黄山给我父亲的艺术生涯提供了帮助,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黄山带来更多的艺术家,也能为黄山留下更多更美的艺术财富。
早在黄山书画院成立之前,其实早已有很多类似的以山命名的书画院。但多沦为画家们落脚点,没为这些胜地带来多大的价值。我们希望黄山书画院的将来能像李小可所说的那样,“在继承发扬黄山画派的基础上,为前来瞻仰黄山、描绘黄山的画家提供最好的服务,但不是接待站,不是应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