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8版:副刊
3  4  
PDF 版
· 伦敦散记·大英博物馆记
· 莫迪利阿尼
《学生肖像》
· 但丁与贝丽特丝
的邂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伦敦散记·大英博物馆记
赵畅
  伦敦不仅是英国政治、工商业中心,也是文化中心。著名的大英博物馆,位于伦敦中心闹市区的格雷·拉塞尔大街。它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古罗马柱式建筑,气势雄伟,十分壮观。

  早在建馆初期的十八世纪,博物馆就开始认真地收集、展出、贮藏和保存人类的创作(那时也包括了大自然的作品)。当时正值启蒙时期。正如第一本博物馆指南的作者在1761年所写的那样:“求知欲几乎遍及全球……而保存这一时代丰富知识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在每一个国家都建立像大英博物馆一样的收藏机构。”

  据介绍,博物馆建馆时的收藏是由汉斯·斯隆爵士汇集的。这是一位酷爱古玩的医生。他生于1660年,自幼就致力于科学探索。在西印度群岛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斯隆曾写过一本有关牙买加自然历史的书。回到伦敦后,他成了一名受人欢迎的医生,从而为他的古物收集提供了经济来源。

  1753年,斯隆去世时他的收藏品计有79575件。他本想把自己的收藏交与乔治二世献给国家。但直到通过发行彩票筹到修建博物馆的资金以后,斯隆的收藏才最终交给国会。博物馆董事会购买了伦敦边缘一座十七世纪晚期的建筑——蒙塔古大厦作为馆址。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首次对外开放。

  为了满足一些人士的“好学与好奇”,新建立的博物馆开始积极收集文物,其中大部分是捐赠品。当时,英国在航海探险方面十分活跃,而英国人则在欧洲大旅行中发现了古典世界。于是,希腊陶器、波特兰花瓶、罗马雕塑品、罗赛塔石碑等,便源源不断地被收藏进馆。1816年,大英博物馆迎来了其雕塑收藏中最伟大的艺术品:雅典帕台农神庙里精美的大理石雕。原来,1779年,埃尔金勋爵被任命为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出于对古希腊遗址面临被毁的忧虑,他召集了一组艺术家和建筑师对遗址的幸存部分予以记录,而后又获得当局准许将其中的石雕运走。这批雕刻于1802年抵达伦敦,埃尔金向公众做了展示。14年后,由于经济拮据,他把它们卖给了政府。这些雕刻一经博物馆展出,立即引起了极大关注。无疑,英国的使节与大使们在为博物馆增添古代文物上起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有资料显示,在极其丰富的展品中,有不少是过去大英帝国称霸世界时通过各种途径掠夺来的。其中包括英国殖民者从中国掠夺去的价值连城的巨型铜钟、三层楼高的佛像、大批珍贵的敦煌经卷。难怪,一些国家收藏的本国历史珍品,甚至不及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丰富。

  随着古物的不断增加,蒙塔古大厦已明显不敷使用。1824年,董事会决定,在大厦北面修建一座新馆。到了1850年,大英博物馆已经基本上是今天的模样,而蒙塔古大厦最终也因进口处不断扩大而予以拆除。然而,博物馆空间不足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尤其到了二十世纪初,博物馆的收藏品已经涵盖了其创建者最初的设想,以至1973年,博物馆决定再次对馆藏进行划分,所有书籍和手稿都被转移到新建的大英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的收藏范围涵盖古埃及与苏丹、非洲、大洋洲、美洲、亚洲、古典世界,以及欧洲,收藏基础上囊括钱币、徽章、版画与素描。所有这些收藏,使其不愧为当今世界文化与文明的最佳指南。

  以物证史,以史释物,无疑是博物馆的一大特点。缓缓步入中国展馆,无论那玉雕石刻、祭祀用青铜簋、镶金银梳、镇墓木俑,还是随葬用的彩绘马、红色锭状漆雕盘、一组陶塑地狱判官、景泰蓝大瓷坛,莫不诉说着在中华大地上曾经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或许它们只是从中的一个细节、一个横断面,但它们莫不彰显与故事紧紧相连的一段又一段历史。

  伫立在一块刻有文字的甲骨前,我为中国自豪,为祖先的创造骄傲。历史证明,甲骨文这一文字系统是统一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许多古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东周时期,墨和竹简被用来记录祭典、政治活动、历史和哲学,标志着中国文献传统的开端。甲骨文太重要了,看到甲骨文便令人想到了殷墟。要知道,甲骨卜辞是殷王室之物,随着小屯这个顶级历史地名殷墟的确定,伟大而朦胧的商代史迹也被正式确定,从此,一直像神话般缥缈的夏、商、周三代,开始从传说走向“信史”。甲骨文和殷墟告诉人们,华夏先祖是通过一次次问卜来问鼎辉煌的。因此,辉煌原是天意,然后才是人力。甲骨文和殷墟告诉人们,华夏民族不仅早早地拥有了都市、文字、青铜器这三项标志文明成熟的基本要素,而且在天文观察、矿产冶炼、农作物栽培、医学、铸造纹饰等等方面都有相当造诣。

  大英博物馆,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参观者竟有数年超过了600万人,而今,肯定已经不再是这个数。更让人击掌叫绝的是,今天的大英博物馆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注重诠释。其学术成果的传播,是多层面的,尽可能面向广大的公众,而不仅限于走进博物馆的参观者。是啊,当前博物馆的宗旨是立足于国际学术中心,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传播知识、教育公众。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包括馆内展览、馆藏出借、举办充满活力的讲座和研讨会,以及大量出版文章和书籍。我以为,这样的定位、这样的延伸,是深得博物馆之神韵的。

  关于博物馆产生的原由,在德国有一种说法:十九世纪的知识精英们认为,先进的文化和艺术不能只属于皇家和达官贵人,而应该属于全体民众,应该让广大的、还处于愚昧状态下的民众接触和理解这些先进的文化和艺术,于是便把搜集到的能体现先进文化和艺术、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陈列起来,博物馆便应运而生,并日益繁荣。其实,大英博物馆的发展,不也应了同样之理么?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平均5万人即拥有一个博物馆,我国平均60万人才有一个博物馆。而今,在中国对吃非常重视,餐馆林立,但博物馆相对少见。为此,有识之士大发感喟:已基本步入小康社会的中国人是否已到了少开些餐馆、多建些博物馆的时候了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副刊 00038 伦敦散记·大英博物馆记 赵畅 2008-1-19 48256DEA008181F5482573BE00179D0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