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5版:评论
3  4  
PDF 版
· 借画记
· 谈谈我的溶彩油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借画记
□李 慧
  2005年,为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江苏主办了“大师与大家”画展。大师——徐悲鸿先生,是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开荒者。大家——徐悲鸿的学生门人,如蒋兆和、吴作人、滑田友、侯一民、冯法祀、钱绍武、刘勃舒等,他们或于全国美术机构中任有重要职务或于著名艺术学府中任教,作品凝结才华智慧且多创造,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大家。

  这是个很好的展览策划,强大的艺术阵容决定了展览的规格和质量,是对徐悲鸿先生的隆重纪念,江苏的观众亦可以欣赏到徐悲鸿及其弟子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但一经进入实质性的阶段,我发现工作量与工作难度都很大。

  商借徐悲鸿作品的过程十分顺利,徐悲鸿作品多收藏在北京的纪念馆中,我们赴京一次洽谈成功了。廖静文馆长还请吃北京烤鸭。但涉及到徐悲鸿弟子的作品就不太容易了,首先要对老中央大学的这批艺术家、或说对半个世纪前的中国美术要有了解。列出的弟子名单,要能代表徐悲鸿美术教育成就,要有足够的学术高度,以及能反映现代中国美术的部分面目。锁定了名单,接着寻找通联方式。这些艺术家有的健在,有的过世了,还要寻找他们的夫人或子女。他们工作、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单位,作品分散。将这些人物及作品聚集到一起,是一件很费力气的事。于是我顺藤摸瓜似的,搭上了一条关系,继续再引出另一条线索。在与各位老先生或其家属打交道的过程中,花絮插曲不少,可记为一段精彩的借画记。

  未动身之前,先电话联系。常言说的好,“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更何况问人借东西,而且这些艺术品出自艺术大家之手,价值惊人。现如今艺术市场火爆,艺术家们常常受到各种名义的侵扰,有时还弄出些损失来。因此联络过程中受到不少怀疑、警惕,甚至给抢白一顿。为证实自己,我说将以江苏省文化厅名义寄发公函。对方说,我知道你是谁呀,公函也有不少假的。

  参展艺术家多在北京。联系定了后,去北京挨家取画,这些业已同意借画的先生们依然十分谨慎。某老接下单位介绍信,审过工作证,收了名片,又拿出小本儿来,让我们一行六人逐个签字留名。又至一户人家,那老人家拿个纸笔,颤微微地到门外抄我们的车牌号,抄还抄错了,抄到小区里停放的一辆私家车,同事指点给他看——我们车是那一辆。某老已去世了,他夫人是一位既单纯又热情的人,翻箱倒柜就准备拿了,谁想到他儿子回来了,又提出一系列要求,于是事儿又黄了。

  当然更多的是感人肺腑的事情,借画过程中,我得到不少人的帮助。不少学生门人听说为纪念悲鸿先生办展慷然应允。如李天祥老师主动联系中国军事博物馆,想把自己的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借出展览。韦江凡拿作品给我们,那样子就准备送给江苏了。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冯法祀之子冯世光主动帮助我们联系艺术家,提供线索……

  现在人不怎么串门的,为了借画,我在三两天之内走了不少人家,有幸登堂入室,感受老先生们的为人为艺、生活情趣。他们多住在郊县别墅,但北京的概念非常之大——大兴、顺义、昌平……一天几户人家跑下来,足够有二三百公里路。

  钱绍武先生告诉我他家住村委会隔壁。我们从城里跑了近两个小时,越过一条干涸的河床,终于来到村委会隔壁。他家院墙上用白灰刷着计划生育的宣传标语,院子里的泥巴地上有汽车碾出的轮胎印,窗前一位村姑正在摘扁豆。老爷子蛰居乡间并不寂寞,家里有年轻太太司机老妈子男秘书女秘书,以及慢腾腾干活的工人,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李天祥、赵友萍夫妻住在高尚小区的联排别墅中,家居的细节与摆设显出主人的高雅格调与不俗品位。赵友萍乃一代油画高师,还热爱贝多芬,其龄已至古稀之年,但风度翩翩、气质高贵,可见当年风采。两位男同事想象赵友萍弹着钢琴、李天祥一旁挥毫作画,他们手抚胸口做出一副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样子。萧淑芳先生家在华侨公寓内,室内、庭院里栽培着名贵花木,显示了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她家左近都是些名流,如戴爱莲、如柳亚子的女儿,还有一些金发碧眼的中国籍外裔——他们的父母在延安时期就参加了中国革命。值得一提的,那一阵子冯法祀先生摔了一跤脖子受伤了,脖子上戴着个古怪的套子来到江苏参加开幕式。这位前武工队员93岁高龄仍步伐轻松,登上了中山陵的365级台阶。

  最终,展览聚集了徐悲鸿先生18位弟子近90幅作品。这18弟子名单的形成,一方面基于参展者的艺术水准和学术地位,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缘份,即我们能够联系上并且有条件借到作品。他们是:蒋兆和、吕斯百、吴作人、吕霞光、杨建侯、张安治、萧淑芳、孙宗慰、黄养辉、孙多慈、李斛、韦江凡、戴泽、冯法祀、李天祥、钱绍武、赵友萍、刘勃舒(以年龄为序)。这一参展名单并非尽善尽美,诸如滑田友、侯一民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因种种原因未能借到,我引为憾事。展览不是徐悲鸿弟子在聚义厅排行,但实现了策展时的初衷——显示徐悲鸿先生的艺术教育成果,展示一代艺术家的集体阵容。想当年他们聚集徐氏门下时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悲鸿先生的培育教诲下渐渐成为美术界的中坚力量,承担起构筑社会精神空间的重任。他们是美术史的过程,也是美术史的经典。尽管当代美术变化万千,但我们不能忘记悲鸿先生,以及蒋兆和、吴作人等艺术大家为当代中国美术所奠定的基础,进行的探索。相反,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对艺术的敬重与热爱,对社会生活的现实反映,学习他们扎实的写实功底。

  参展作品有油画、国画、雕塑、水彩、素描等,最早创作自上世纪30年代,也有近两年的新作,跨度达70余年。有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现实题材作品,如《女民兵》(蒋兆和)、《家庭访问》(杨建侯);有描绘解放区生活的主题创作,如《演剧队的晨会》(冯法祀);亦有风情浓郁的民国风景画、肖像画,如《庭院》(吕斯百)、《自画像》(孙多慈)、《雍和宫》(孙宗慰)……。这些作品铭刻着时代的痕迹,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人们的生活、理想,内涵深厚、动人肺腑。蒋兆和、李斛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吴作人的熊猫、萧淑芳的花卉、刘勃舒的马……都是人见人爱的代表作品;冯法祀等仍健在的弟子及至暮年,仍以巨大的热情深入生活,收集素材,为多幅大型主题性创作殚精竭虑,同时探索新的审美形式与绘画语言,创作了一批优美、抒情的风景作品。参展的都是艺术家们精挑细选的作品,代表了他们的创作风格与艺术水准,有许多为人们所熟识的。这些作品经历了战火烽烟、风霜雨雪,能保存到今天实属不易,如《苏联姑娘》(李天祥)画布上有“文革”红卫兵留下的割痕。对于社会来说这批作品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于画家个人来说是心血与情感的凝结。为了纪念悲鸿先生,相关单位与个人将作品无偿地借给江苏,我们在工作中怎么能够有丝毫闪失呢?作品的商借与运输过程中,我们人不离画,谨小慎微,公众场合从不谈论相关话题。撤展后,我们日夜兼程,从南京到北京,以最快速度将作品完璧归赵。

  为了这次展览,我得以近距离地接触了艺术家与他们的优秀作品。廖静文馆长歇下来,就谈“悲鸿呀……”,眼角常有泪光闪烁;韦江凡、刘勃舒等老先生动情回忆悲鸿先生对贫苦学生的无私资助,使我受到徐悲鸿崇高人格的感召。徐悲鸿是一代巨匠,他为我国艺术事业、艺术教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艺术建树、从人格上来讲他都值得后人崇敬。徐悲鸿是江苏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还乡,还有他那么多的弟子(亦多是江苏籍)也随之还乡,做为江苏省组织这样的展览无疑是非常值得的。唯一遗憾的是,这样花时间、精力借来的作品在江苏逗留时间流于短暂,如果适当延长展期,将能进一步增强活动的辐射面与影响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5 借画记 □李 慧 2008-3-1 48256DEA008181F5482573FA002B54E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