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9版:评论
3  4  
PDF 版
· 吴冠中的书法
· 书法审美基本问题刍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书法审美基本问题刍议
□阚爱萍 郭继明
  “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何做一个有书法修养的人,那么懂得书法审美就显得特别重要。何为书法审美?即怎样鉴别书法作品优劣。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流派纷繁,什么样的作品堪称优秀,什么样的作品列为拙劣,这是不少书法爱好者常遇而迷惑不解之题。对于“书法审美与文化修养”、“书法审美与情感体验”、 “书法审美与理想状态” 、“书法审美与时代性”等问题这里不作论述,本文只谈一谈书法审美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是汉字与书法问题。书法是字的艺术,既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字,观看时先看其笔画是否正确,笔顺是否清楚。写错了,书写者功夫再深,也会失去艺术价值。在规范上,还得注意所写的书体,是否通篇符合所写书体的基本要求。思想意义的要求是看其书写内容与表现形式是否统一。书者的感情不仅仅倾注在线条上,其实内容的选择,从某种角度讲是书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书品的高低,应该说,内容是衡量的标准之一。书法艺术是书法家在不违背字型构造的前提下创造性的“取形用式”,书写出的是一种形态美妙的造型艺术。而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表露于字里行间,从而产生一种艺术的魔力。因此书法作品与普通汉字有明显区别,两者属于既相互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亲缘关系。

  在20世纪以前,由于书写工具的唯一性,汉字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是统一于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人们要用汉字表情传技,就得把他书写出来。人们写就的成品既有实用性,同时也许是具有艺术美的书法作品。书法是汉字艺术化先贤留下来的书法名作,多是实用性与书法艺术美相统一的书法作品。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的产生和运用,汉字的实用书写与书法艺术的差别急剧加大。当计算机的运用广泛普及时,实用性的书写便改变了方式,但原创书法仍不可能被代替。正如著名学者王岳川教授讲:“书法在国际化的今天,代表了中国身份、中国立场、中国指纹、中国文化细胞,表征出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著名作家余秋雨教授也谈到:“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缆绳。”可以预测,将来写字匠将会减少,而书法作为艺术门类屹立于艺术之林,书法家职业化将是一个必然趋势。正如著名书法家何应辉所说:“当代书法家创作已进入了以展览为中心的新时期。这是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二是继承与创新问题。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全国书展中,获一等奖的作品的确耐看,很有创新性,这不但说明了书坛对其的褒奖,而且还说明一个道理——任何艺术都应是与时俱进的,没有创新,其生命力就会枯竭。

  毕加索讲:“我是杀死父亲的人。”意在否定旧的传统,此话有些偏激,但道出了“创新”的重要性。我们习惯把历代书法统称为“传统”,各个时代的书法有明显的不同,汉魏尚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清人守朴、今人直指魏晋崇尚多元化的风格,这充分体现出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书法艺术,是对上一个历史时期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它能适应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需求。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追求的目标。

  三是结构与章法问题。在书法进入展厅的当代,我们欣赏一幅字,不但要看单个的字、单个的笔画、更重要的是看整体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赏心悦目而又扣人心弦。

  首先要平稳对称,险中求正。书法对称中的平衡对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中求正,即把笔画搭配得平衡端正,但往往失之呆板,缺乏活力和情趣。另一种则是追求平稳而具笔势,对称又不绝对,即险中求正,变化中求对称。通过笔画中的长短、疏密、粗细、向背等借让效应,似险反正。其实,汉字结构,正如一种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过于平正则近俗而乏姿韵,过于险则意涉狂怪。妙在平中寓奇,正不呆滞,奇不涉怪。而字的大小、阔窄、疏密等又要合乎自然美的意趣。既要各种天然不器的参差姿态,又要在笔势的管束下进行组合,越是险绝的结构,就越能显示出它优美的姿态,如同平时走路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走钢丝就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一样。其次要多样统一,切忌雷同。多样统一,作为美学法则,在书法艺术中同样适用的。点画在其形态上是否有变化,是品评书法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志。王羲之在其《笔势论》中就提出“若平直相似,状似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此不是书,但得其点划耳”。即强调了书法艺术中的多样统一,反对各种机械而单调的排列。因此,书法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切忌雷同,最忌点画平淡,字型雷同。成熟的书法作品都具有中规合矩、而筋脉相连、数划并施、其形各异、众点其列、为体互乖的错综变化的特点,如王羲之写点有“万点异类”之说。再就是要错落有间、浑然一体。通过字幅的大小、长短、伸缩、展合以致用笔轻重、徐急、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为一个倚则平衡、变化而统一的整体。使人感到和谐自然,既不拥挤,又不空疏;既不死板,又不紧促。前人书论中的:“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语于豪放之外”为意态横生,奇趣横出。反之,过于工整齐平而无变化,杂乱无章而乏气韵,以及过于窘塞局促,或过于疏远神散的章法,往往不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四是用笔与点画问题。用笔直接影响点画的艺术效果,而笔画线条是构成字体的基础,所以,书法用笔是构成书法艺术的重要因素。

  首先应注重点画圆厚,富有立体感。笔实则墨沉,笔活则墨活,笔软则多象,笔硬则墨聚,笔漂则墨浮。书法用笔都能给人一种琢磨的立体感,使人感到虽然不是某种形体的直接模拟,但的确有一种有着真情实感的东西,所谓“隐隐然其实有形”,“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即是对圆健有形、生动活泼笔画的“写照”。成功的用笔则是轻细如柔丝,也能给以刚劲有力的感觉。如怀素《怀素自叙帖真迹》许多笔画非常轻细,但并不使人感到漂浮无力,相反给人一种英姿勃勃,气魄宏大之感,全篇用笔似柔实刚,形近而神似,给人以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之感。宋代书法家米芾说:“得笔,则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说明了点画的厚薄与其本身的粗细无关,而与用笔的方法有关。何为得法?其次应注重肥瘦适度,富有美的质感。有质感的点画意味风韵、浑厚含蓄,其表虽朴实而无外饰,其里却“藏骨抱筋”、含文包质,这是一种内在而深刻的美。晋代卫夫人说过:“多骨微肉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正像人体一样,“骨瘦如柴”、“一身肥肉”不美,只要具备坚硬的骨头,健壮的体魄,才能称之为“健美”。颜真卿的《勤礼碑》、《祭侄稿》等都能给人一种浑厚饱满、沉着顿挫、骨肉相连的艺术感受。这种线条在“内容”上是丰富而充实的,“笔中有物”便是最好的例证。富有质地美的点画,其画两面往往不光而毛,挺拔有力,深得疾涩用笔,并非一味追求创新,行笔做作颤动、故弄玄虚所得。再就是要重点画活跃流贯、富有生动感。汉字书法讲究把字写“活”,使抽象的线条有运动感、生命感。前人书论中称为“气”、“势”,又谓书写出来的点画要有骨、有肉、有血、有气。如同活生生的生命。这一点看上去很玄,其实并非难解,这里主要讲写字要有“笔势”。字是点画的连续书写而成的,这样点画与点画之间就会产生运笔的笔势,即为“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蔡邕《力势论》)。然而,不少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书写时只求其形,不重其势,使其点画呆滞,如同塑料花。所谓“笔断意连”就是要求我们借助想象,从“静”中体会运动的“势”。一幅作品中,如果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递相映带,整幅字就会显得意气相聚,精神挽结,而给人一种笔势连贯,气息贯通,跃跃欲动,神完气足的生动感受。

  在书法审美里我们可以见到哲学的思辨、见到绘画的神韵、见到音乐的旋律、见到文学的意境、见到历史的积淀、见到人性的显露。要达到参禅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大美境界那是需要不断修炼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29 书法审美基本问题刍议 □阚爱萍 郭继明 2008-3-1 美术报000292008-03-01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