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6版:副刊
3  4  
PDF 版
· 包立民做了一件事
· 光影里的岁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光影里的岁月
午后阳光·澄子 (广东 汕头)
  那天坐在电影院里,眼睛盯着宽银幕上晃动的人影,不知怎地我突然想到了皮影。想到它也是靠光线打在白色屏幕上而进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和活动。皮影和电影,一字之差,一个古老一个现代,两者的产生相距上千年。当后者产生时,前者也将近风雨飘摇,渐渐地走到了衰亡的边缘。

  从小就喜欢镂空的艺术,一是剪纸,一是皮影。镂空产生的美感,紧紧地把我吸引。不同之处是,剪纸是静态的,比如把它贴在墙上窗上,镶在镜框里;而皮影是动态的,靠人的操纵把它运动着的身影打在透光的白幕上,光的穿透把镂空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剪纸是简单平易的,而皮影是复杂且神秘的。皮影从处理牛皮等材料开始了复杂的制作程序,从所囊括的戏剧题材,到演出皮影戏的绝技,都令人对小小皮影刮目相看,包括皮影诡谲的造型,镂雕密集的图案和那变化微妙的色彩,足以让人感到神秘莫测。

  在我还没拥有这几个皮影之前,对皮影的认识很少,上世纪90年代一次机缘使我拥有这几个精美的且有年头的皮影之后,对皮影的兴趣陡增。但遗憾一直没有机会看到真正的皮影演出,因为现如今别说城市里,在北方乡村也难得一见了,所以当我几年前在上海美术馆碰上皮影藏品的展览时,简直欣喜若狂。

  现代的展厅设计很好地再现了皮影的艺术魅力,尤其安排了透光的大屏幕来模拟皮影戏,记得当时已是中午12点多,站在藏品前我几乎进入忘我的境界,忘了饥饿忘了疲劳忘了身在何处,仿佛回到皮影戏兴盛的明、清时期。后来我又看了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又一次被皮影感动着,至今难忘。

  皮影戏早在北宋就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有正式的剧团、剧目、演员,还有布景、道具、说唱、伴奏、灯光、舞台等,配备完善。到了明清,皮影戏显赫一时,除在民间广受欢迎外,士大夫、读书人也邀请皮影剧团到家中献演,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娱乐形式。而从皮影开始,人们懂得了利用光和影来表现造型艺术。

  我一直对皮影的制作者和表演者钦佩不已,作为民间匠人的皮影制作者们,他们精湛的手艺令人叹服。我看过许多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皮影藏品,那雕刻技法,那缤纷色彩,那优美造型,虽大同小异,水准一样高超。关于技法工匠们还总结出顺口溜“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可见要刻好一个皮影人物需一整套繁复的工序,绝非易事。而作为皮影戏的演员,我觉得难度更大,一个人两只手要操纵一大堆的线且不会打乱,恰如其分地控制人物的动作,比如孙悟空上下翻腾的高难度动作。因此我非常珍惜这几个藏品,试图弄清它的产地,最初从造型看,以为是陕西山西一带的,后来了解了河南的皮影特点是彩绘多,皮料刮得较薄,我又怀疑是河南的了。

  其实没弄清楚无关紧要,我不是皮影艺术的研究专家,只是无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而已。眼见着我们的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我常常把这种忧虑在我的画中表现出来。两年前画过一幅表现皮影的画叫《昨天的足音》,画面上有这样的提跋:

  打开尘封的记忆 / 让思绪回到从前 / 静静地听吧,倾听那渐行渐远的足音 / 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 / 当人类进入现代化的世纪 / 昔日里照亮百姓生活的民间艺术 / 有如一抹西天的彩霞 / 即将消失在人们失落的视线里 / 且用笔去追寻逝去的岁月 / 留住那曾经辉煌的倩影……且将此题跋作为本文结尾,以寄托我对这古老的光影艺术的深切怀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副刊 00026 光影里的岁月 午后阳光·澄子 (广东 汕头) 2008-3-8 美术报000262008-03-08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