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2版:画家
3  4  
PDF 版
· 书画同源
· 品画与作画——读黄宾虹画论有感
· 画与人共进——渡悟画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书画同源
□渡 悟
  书画同源是历来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广受评述的一个观点,主要谈论了书法与绘画的同根性,不仅如此,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都有着相同的规律性,曾经成为文人画兴起的重要论据。

  书法注重气势之美、意态之美、韵律之美,就像一种抽象派艺术;而绘画是充分运用了书法这种抽象手段。使得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画中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它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绘画的手段,离开它中国画无法独自存在,因此书法家的感悟直接影响着画家,书论正是画家用笔的基本法则。即使不看整体画面,单独欣赏笔画和点块,都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美轮美奂。

  说到书法,就要提起文字。文字起源于周代,商周时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大量的图画文字,有着一定的绘画因素和表现范围。之后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在造字之时,书画同体而未分,书(文字)、画的区分来自目的的不同。文字的作用在于传达意义,绘画的作用在于表现形象,字学六体中的鸟书也就是画。造字有六种方式,其中“象形”就是画的意思,因此,书与画本是异名而同体的事物。后来,绘画与文字分离使得绘画的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绘画的形象作用超过了文字的力量。

  宋元以后,文人画家对笔墨很重视,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题《枯木竹石图》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一书分析了书画同源这一观点:一方面用笔的技巧,例如画竹就要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郭熙、唐棣画的树、文同画的竹、温日观画的葡萄,都是由草书中得来的;另一方面从书体所体现的审美理想上,如龙跳虎卧、美女仙人、戏海游天、霞收月上等境界,更是书画相通的。现代画家黄宾虹在《古画微》中也曾说过:“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这些论述主要强调了绘画用笔与书法用笔的相通之处,并以此说明文人画家和书法家需具备广博的修养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在于强调绘画用笔本身独立的形式趣味和审美意义,从新的角度强调了书画同源这一点。

  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是人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人的绘画意识的发展。随着图画文字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逐渐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人们也提高了对于线自身表现力的认识,并逐渐发展用毛笔的技巧,形成了独立的书法艺术。而运用毛笔的线条来描绘图像,也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这一意义上,书法与绘画正是在同一出发点上发展起来的。

  书画同源的观点在当代中国书画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国美术形式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书画相结合使得中国画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变得更加深沉抽象,尤其表现在文人画上。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无限的造型能力和表现力,自古就被文人喜爱。

  当然,书画同源的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导致中国画走向末落的另一问题,此有待以后展开论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22 书画同源 2008-3-8 美术报000222008-03-08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