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2版:副刊
3  4  
PDF 版
· 青花盘情愫
· 陆抑非追记
· 我和《美术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和《美术报》
□李 刚(陕西 宝鸡)
  时光的变幻总是让我在遗忘与坚守中感触着岁月的更迭,《美术报》一份来自水韵江南的人文情怀,总是让我守候着对于丹青理想的憧憬。在1994年的美院毕业后在家乡这座僻静的小城开始了自己一种作息,而追赶梦想的脚步,因为城市心远地偏而缺少一份开阔和广闻,对于外面的世界和美术天地的遐想就是在这每周二如期而至的《美术报》中度过,在报纸的世界里欣赏和寄想关于艺术与生活自身的激情肆意。与这份报纸的缘分与交融中,让我时时感到时代美术的呼吸与我同步,让我体味优秀作品与大家离我近在咫尺。

  记得1999年,美术报的观点栏目用一个整版刊登了陈传席先生的关于刘海粟的评论,“是不是文化汉奸,算不算画坛大师“,文笔犀利之中史料丰富、观点新颖,在我阅读中那份不盲从的自信中让人起初思,然后是悟,思考当下,自信地看待自己。2000年12月我的一篇创作随笔发表于《美术报》副刊,而第一版也刊载了陈传席先生的一偏文章《致画家的公开信》,欣喜之中我拨通陈传席先生的电话后,才知道他的聪颖过人来自经史子集的国学世界博大精深。后来还有更欣慰的事情,在关注《美术报》刊登的书画征稿启事中,我频频参加征稿,在中国美协举办的一次大展中获得优秀奖,这次领奖地在南京,我通过美术报早就知道陈传席先生就在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早春的南京阴雨霏霏,在忘却了路途倦意中,步履蹒跚来到南师大西山的教职工楼拜访了这位学者,当与陈传席相遇的那一刻,这位被《美术报》频频刊载介绍的学者的堂堂仪表之中气宇轩昂。当他知道我们那个城市的美术人通过《美术报》知道着他,关注着他,他很高兴。他告诉我很欣赏江浙的美术刊物,像《江苏画刊》、《美术报》等等,他也给我介绍许多学术著作和出版社。在两个小时叙聊中,我注意到先生在这间60多平方米的房间是如此简陋。但那分治学严谨和执着所产生的史论著作都是从这里产生。此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江南文化中人和事所产生的魅力不是机缘的厚爱,而是一分真诚的持久。

  这几年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头版的“陈履生观点”。同样的一份美术刊物,那分尊重学术立根和立足学术的现实批评,总让我和许多美术人以《美术报》为标准比较着,挑剔着其他类刊物。“丢人显眼的中国画电视大赛”、“他们被强制转进美术班”关于时事的点评,处处折射着陈履生先生的睿思砥砺,文笔流畅。同样的美术作品,台湾的沈耀初、浙江的沙耆、湖南的王憨山,关于他们艺术人生的种种感动都是通过美术报的窗口,真是禅语里放下的境界,更是生机涌动的成长,让我的记忆历历在目。

  无论是上班间隙还是饭后茶余,一份《美术报》,顺着头版提示一页页缓缓读来,美术的大千世界、四时风物,一会越过古老的小桥,让你在世外桃源的境界里享受江南的春雨杏花风韵。一会走进展览会的喧闹,感受时代作品带给人心绪的荡漾,一会又在深邃悠远的历史碑帖遗迹去观博远古的文明。其实多年来关于享受生活、关注艺术的点滴就在这一书、一画、一报的无羁无绊中。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湖畔的《美术报》创刊已经十五载,我和《美术报》相伴岁月也快十五年了。伴随着我的绘画心路历程和时境变迁的成长,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也祝愿《美术报》和为这份报纸辛勤耕耘的工作者们明天会更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副刊 00032 我和《美术报》 □李 刚(陕西 宝鸡) 2008-4-12 48256DEA008181F548257426001B284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