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2版:评论
3  4  
PDF 版
· 文明以止 化成天下
· 文明以止 化成天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文明以止 化成天下
——对文化科学体系的一点思考(三)
■王西京
  (上接第31版)

  注重现实和脱离现实的巨大反差、悲壮色彩和没落基调的强烈对比、人民性同宗教性的天然界沟,使俄罗斯文化艺术如同史诗的雄浑交响,在低迷的乱世喧嚣中凸然勾画出了一道震撼人心的壮丽风景线。

  正是为了肯定这参照世界的意义,以架构苏维埃文化艺术的科学体系,前苏联政府斥巨资在莫斯科修建了世界顶级的特列基亚科夫艺术博物馆。这里收藏有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大师们的代表作。古希腊艺术、罗马雕塑、圣画像、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的绝世佳作,特别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领军人物列宾、苏里柯夫、列维坦等巨匠的经典绘画杰作,不仅记载着一段辉煌的历史,讴歌了一种人类所应共有的精神意志,而且指引着人类文化史、文明史发展的正确方向。

  结合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现实不难看出,巨匠们所处的是俄罗斯民主思想大变革的时代,历史决定了他们能成为民主思想的体现者。大师们试图用一种有别于他人的新锐绘画语言传播俄罗斯优秀儿女为争取人类自由、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奋勇抗争的精神,并在画面的物观背景及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宣示了一种正义不可战胜的理念。

  就艺术的图新而言,俄罗斯民族绘画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于中国画在继承中走向现代具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自觉构建中国绘画的现代科学体系,就必须向俄罗斯学习。

  中俄两国有着相互交往的悠久历史。早在19世纪,俄罗斯的绘画就对中国的改良派产生过强烈的影响;20世纪中叶,前苏联的美术理论和教学体系几乎完全主导着中国的美术院校和美术界,我们的教学大纲和写生训练大多沿袭前苏联的一整套方法。从这一方面看,这有助于中国画的科学改进。用素描的科学造型,用雕塑的立体透视来弥补文人画于写形的纤弱一面,都是很有效且比较成功的。

  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发展的良好水平,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实实在在地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情,以不辜负历史对我们的厚望。

  文化资源与资本的相互转化

  经典的解释,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很显然的,文化的内容涵盖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所有成果。它既在“器”的层面上体现着自己的直接效益,又在“气”的层面上充分反映着人类自我实现的绝对价值。因而要研究文化、实现其效应的最大化收益,必须坚持双重标准,必须坚持科学性的创意,努力促使文化资源的本身能量在社会化、市场化的双边运营中发挥最大的潜力。双边运营中,资源与资本的相互转换是根基,资源与资质的相互转化是根本。

  经济作为最基本的因素,它决定着文化与文化人生存的条件。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何显明先生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社会实践》一书中指出:“凡是不能通过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互相渗透、相互作用而参与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的观念文化,必然只能抽象存留于历史典籍之中,成为与现实生活无涉的死文化。”

  所谓的“制度文化”,指的是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这种组织关系所需要的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等。这些有助于人际之间的和谐,从而优化合力,利于文化创造群体能动性的发挥。巴西前总统卡多索曾非常感慨地说,只有以制度化的方式把民族文化同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民族文化获得再发展的平台,使民族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制度文化的因素之于转换,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只以制度的方式强调“同化”的一面而忽略或窒息“异化”存在的合理性,则势必对核心价值的实现造成极大的影响。

  哲学意义上,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正是特殊性的冲突与和谐,才促使了矛盾向高级层次的不断发展。《国语·郑语》有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与近些年来,文化发展理念上所谓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讲的都是一个道理。

  改革开放后,国学热的兴起,就是对民族独特文化个性的张扬,它所体现的就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另一个倾向——异质化。正如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看民族歌舞一样,这种新颖生活环境,必定会为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提供极为广阔的空间。

  由于文化活动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因而经济便成为以制度为机制的权力关系的一种资本。法国人类学家布迪尼突破传统观念,明确提出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的科学命题。他认为,资本不同类型的可转换性,是构成文化科学体系发展策略的基础,目的在于保证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这种策略,中国人早就有所意识,最初,他们便将“经济学”译为“富国策”,以为“经济”主要在于经邦济民。《晋书·殷浩传》中有云:“思得道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这里所首肯的就是道学文化的社会资本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文人“士”的精神的强烈影响,因而经历代所积淀的传统文化便明显表现出非正式社会关系和非理性化潜在习惯势力的存在,虽满足了特殊情况下文化人自身资本的有效转换,取得了局部性的利益(扬州画派当时的情况就是如此),但很不利于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

  不发达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习惯势力。恩格斯曾经断言,这种传统一定要被新的立场上的力量所消解,这是很有见地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发展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必将对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如何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质量效益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文化资源,一是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二是与社会网络有关的边缘文化。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动力,共同推动着社会文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前提下,我们应当思索如何以制度化的方式将民族文化中思想价值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从而加速资本化运营就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是克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困扰、使文化资源实现集约化,从而具有普遍经济意义的唯一选择。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的最大化生产只有在开放的市场中才能得以最大限量的解放。的确,市场如同杠杆、加速器、扩容器一样,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可使文化价值自身的转换实现最优化。

  当然,市场的准入会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双重作用下,对民族文化的遗产、资产及生产过程进行重组产生重大影响。在错综复杂的市场贸易、交流及鉴评的过程中,许多的新思维、新观念与新点子都会激发出来,这就无形中创造出一种活力与动力,孕育着新的觉醒,促使着新的创意、新的创造以至于新的创举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引力场中加速形成。事实的结果,不仅会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积极提高人们对于两个文明的觉悟,而且会在不断改革、创新的持续发展过程中,促使文化科学体系的自然形成。

  历史地、唯物地观照,作为具有双重性质的文化资源,其物质的层面是无穷无尽的,而精神层面又是无限延伸的。只有具有创意地开发并利用,只有规模化地生产并营销,才会在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实现效益与效应的最佳值阈。

  遗产品牌化

  经济的本质,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效益。希腊文关于经济的解释就是一个家庭如何通过管理使土地和奴隶创造更多的财富。土地和奴隶是一种很有限的资源,经济的效益就是在这种资源上要实现最多的收益。

  WTO前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曾在20世纪末坦言:“把整合中的经济、民族与文明管理起来,使每一种都保持独有的身份和文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实质上,历史和现实对经济的解释是大体相同的,都蕴含着对资源和品质的意义肯定。

  鲁杰罗所指出的“独有的身份和文化”实际上就是文化资源的本体特征,它也是一个品牌;不过,同一般意义上所谓的标识性牌子有着明显的不同。现代市场条件下的所谓品牌,不仅仅是个象征性的术语记号,而且是一个充分显示着非一般文化品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民族特色、历史特色与地域特色的综合性标志。

  只要在创意上、定位上、推广上充分塑造了品牌形象,其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转换便会如川江涨水,千帆尽汇码头。

  杨贵妃流落日本的民间故事,本不足为道。日本人却借之而杜撰美丽传说,修筑异常考究的陵寝及纪念馆,生产出质韵独甲而走俏一时的贵妃名酒、贵妃饮料及贵妃化妆品,不仅拉动旅游事业,做了一笔收入不菲的生意,而且相应提高了他们民族文化的品质与品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反思。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模型文化”为依据,打造民族文化村,使历史文化同生态文化相融汇,从而使极富特色的民族文物苑、白彝风情村、黄洛瑶寨、金竹壮寨等充分显示着遗风和时代特色的旅游热点景观应运而生。不仅给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使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在现代科学技术正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趋向一体化的时候,体会独特的遗产资源种种潜质与另类风味,正成为人们最强烈的心理需求。在聚合一种遗产资源的内在潜力时,考虑到“差异体验”上的普遍需求便成为其品牌打造的最终目标。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旅游生态化

  法国学者让·梅特森认为,旅游是为了在消闲中丰富自己的经历和文化教养,这是很有见地的。实质上,旅游就是观光自然、历史人文所产生和遗留的文化资源。

  由于人们旅游时对事物本真认知的普遍需求,对于旅游方面的文化资源而言,保持其生态性,促使其生态化,才可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近它,从而实现效益资本的最大转化。

  事实上,不同区域的同类物观在形质上差异是非常大的。对于在楼阁中吃快餐的现代人而言,反差越大,体验就会越深,所谓的认知就会越明晰,人们就会把最有差异的热点作为自己的买点。

  彭兆荣在《体验差异:民族志旅游与人类学知识》一文中曾深有感触地说:“本质上,人们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体验与自己周围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的东西。”

  陕西省虽然是个文化资源大省,黄土地上的文物富甲天下,山水风光也独具风采,但由于有些地方对其生态化的差异性注重不够,没有充分利用本省高新技术的绝对优势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在突出生态化的同时,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在有些方面甚至有违于科学性的原则,比如华山千尺幢石道的开掘,洽川湿地因农业观光而对原始诗性氛围的影响,古迹遗址上不伦不类的人物泥塑等,不但没有充分发挥出一处文物、一方风水应有的独特潜质与潜能,反而使有些自然遗产受到了无法弥补的损害。

  单纯靠文物发展旅游,为了招揽旅客而破坏原生态景观,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益,而且由于弄巧成拙,反在一些方面失去了争取世界遗产保护的机会。

  相比较于西岳华山,广西的伊岭岩真是小巫见大巫。但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因地制宜,用民族文化来包装和诠释一些景观,根据壮族的民俗习惯建立一些新的文化景点,比如民族风情长廊等,这样就把不同风味的衣、食、住、行、购物、娱乐同自然风光原生态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而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确,只有生态的、民族的,才是发展的、世界的。

  艺术产业化

  所谓的产业化,简言之,就是企业性规模生产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企业生产首先要求生产形式的规模化和生产过程的系统化。对于文化的科学体系而言,这是产生实际效益和实质效应的关键环节。

  中国的改革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社会网络背景下的资本运作性资源集约、企业联合、市场连锁,是文化产业走出小农经济旧圈实现规模性经营的唯一正确选择。只有“加大投资力度……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全球性的文化大环境中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作为文化资源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它在经济效益和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对东方的文化渗透中,运用的主要形式就是艺术的冲击。好莱坞的影响力几乎涉及到了全球的每一个国家。它不仅以无可抵御的欲望刺激动摇着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念,使政治、经济、军事侵略无法实现的企图在一种自觉不自觉中成为了可能和事实,而且以年收入300多亿美元的效益给美国的“多耗肌体”补充着血液。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富于人性的全球化》统计资料显示,美国最大的单项出口产业不是飞机、电脑或汽车,而是娱乐业,包括电影和电视节目。

  应对世界文化潮流,在现实的空间和虚拟的空间,我们也正在尝试着运用高新技术和民众的创造精神,努力提高着艺术品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努力提高着文化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下转第33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2 文明以止 化成天下 ■王西京 2008-4-19 48256DEA008181F54825742B002B11C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