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8版:副刊
3  4  
PDF 版
· 无奈的收藏
· 海棠痛
· 不解之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4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不解之缘
——我的一家和《美术报》

□萧鹤鸣(江西 南城)
  50多年前,我父亲萧赛明还在江西临川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在省报上发表了一幅美术作品《妈妈好》。父亲这幅获奖的处女作引领了父亲后来几十年不懈的事业追求,也成为我们这个美术之家的奠基石。

  40年前,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父亲曾顶着“黑画家”的帽子,在抚州地区范围内奉命绘制巨幅“红太阳”领袖像。

  30年前,父亲调进江西省南城师范学校做美术教师,父亲的这一选择成就了后来儿孙们的事业选择。这一年,父亲捏着50元钱(当时那几乎就是父母双亲一个月的全部收入), 领着我14岁的弟弟萧鸥鸣,虔诚地来到心仪已久的浙江美术学院,让尚还年幼的弟弟感受美院的艺术气息,拜谒美术大家,并有幸亲聆到全山石先生的谆谆教诲。弟弟后来考进了江西师范大学艺术系,现在已经是江西省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副主任了。

  怀一个美梦,15年前,父亲和我一同领着我14岁的儿子宗情,再次踏进浙江美术学院,一心想让宗情考美院附中。虽未能如愿,但不虚此行,我们看到了一张《美术报》——一张贴在美院的报刊橱窗里的《美术报》。那张《美术报》是那么赫然醒目,是那么让人怦然心动,是那么让我们不能忘怀。

  那张《美术报》,仿佛给身处穷乡僻壤的我们送来了一缕春风。

  那张《美术报》,仿佛为我们一家的愿望开启了一扇天窗。

  那张《美术报》,仿佛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就是那一刻,我们结识了一位挚友——《美术报》。就是那一刻,《美术报》和我们一家结下了15年的不解之缘。

  从那时起,我们每年都不会忘记订一份《美术报》,哪怕只订一份报纸,那也一定是《美术报》。

  在还没有网络的年月,《美术报》成为我们了解美术世界的唯一。

  在有了网络的今天,《美术报》是我们相约每周的知己。

  《美术报》让我们开阔视野、获取知识、了解信息。

  《美术报》让我的孩子在偏僻的小县城接受到高层次的美的熏陶,放飞美梦。

  《美术报》让“天堑变通途”,我们美梦成真。

  因为和《美术报》结了缘,12年前,我的儿子宗情考进了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就读。他现在已经是绍兴文理学院美术讲师。

  因为和《美术报》结了缘,10年前,我的次子宗恒考进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就读。他现在已经是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教师。

  因为我们一家与《美术报》结了缘,一年前,我弟弟萧鸥鸣的女儿萧滢又考进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就读。

  也许是我父亲的执著,也许是三代人的坚韧刻苦,三代人的心血让三个孩子分别考中不同美院中绘画、设计、史论三类不同专业。但是我潜意识中一直执拗地认为:15年前那张《美术报》,就是一双圣洁的艺术之手,指引我家的下一代叩开了美术学院这艺术殿堂的大门。

  说来有趣,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读着《美术报》一路顺风,但凡与我们一家有缘的学生,也都能放飞美术的梦想,踏进高等艺术院校的大门。是因为他们也曾得益于《美术报》的滋养吧。

  更为有趣的是在2004年2月14日,《美术报》为我们一家送来了一份精美的情人节礼物。那一天,《美术报》让我和远在绍兴和西安的两个儿子相聚一“版”:那一期的《美术报》用了几乎整整一个版面,刊登了我母子三人的三篇文章:我的《伴考琐忆》、宗情的《我心中永远的艺术殿堂》、宗恒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三篇文章倒出了孩子们艺考路上的酸甜苦辣,也道尽了我们一家对美术的执着追求。

  现在,我们一家不仅仅是美术之家,还是美术教育之家。我父亲年逾古稀,早已事业有成,虽蜗居小城颐养天年,但《美术报》仍旧常在枕边。我和丈夫照例是报纸一来先睹为快。我弟鸥鸣远在省城南昌的教坛一展风采,自是一报在手。我的两个孩子绍兴、西安各奔东西,均是《美术报》长据案头。我真梦想有那么一天,我们一家东西南北三代美术教育者的作品能相约《美术报》。说不定《美术报》能再次让我们一家梦想成真呢。

  岁月如歌。一首深情的歌、一首拨动人们心弦的歌。《美术报》已经伴着我的一家走过了15年心路历程。她还会伴着我的一家再走15年、50年、100年。《美术报》不只是我的知己,她应该是我们相濡以沫的终生伴侣,将与我们长久相伴,直到永远。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副刊 00028 不解之缘 □萧鹤鸣(江西 南城) 2008-4-26 48256DEA008181F5482574340012C79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