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画家
3  4  
PDF 版
· 黄宾虹对四王的一些看法
· 似与不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似与不似
□渡悟
  绘画,尤其是中国画讲究的不是对事物简单的记录和描绘,而是要对描绘的对象进行概括提炼,显示出物象的特点和精神来,简单地说就是画出神韵来。“似与不似”就是神韵的最好诠释,此话出自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他在论画时最出名的就是:“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句话说出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之处,中国画讲究气韵,以神韵吸引人,让欣赏这幅画作的人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创造,从而得到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感受。从中我们看到了齐白石先生的妙语连珠,也让我们领悟到了齐白石先生的画在随意而作之中的简括大气、朴直拙真,师法自然而又概括自然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

  “似与不似”就是要减少枝节,直接抓最重要的事物,找到物象的特点。有了形,神韵才有表现的基础,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清代的邹一桂也说“形之不存,神将安附?”只有形状而没有神韵,物象就会显得死板、僵硬。 “似与不似”不是不要形状,而是要以形写神,南北朝的范缜就说过:“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基本的形象都没有了,神韵又从何来呢?黄宾虹先生在回答什么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时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唯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

  由此看来,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关系。我国传统绘画中的气韵生动是什么?举例来说,都是要表现山水或者花鸟,有气韵生动和没有气韵生动就是不一样,具象和抽象之间或和谐或矛盾,美与丑的元素相互作用。我们将附着在物象本身的美抽出来,这些元素是有可能抽象出来研究比较的,将构成美的因素和条件抽出来,那么这些因素和条件就脱离了物象本身,因此就是抽象的了,虽然它们也是物象的一部分。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晚年的作品就进入半抽象的境界,相比之下,早期作品就太拘泥于物象,过多地受到了物象的拖累,被物象掩盖着的美的因素没有被充分提示出来,气韵也不是很生动,不及晚年作品那样入神入境。

  “似与不似”在文人画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文人画作品的优劣各异,不能一概而论,其中好的作品是抓住了具象与抽象的结合点。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就是极佳的代表,他是我国传统画家中进入抽象美领域最深远的人,凭着黑白墨趣和线的动荡,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不宁与哀思。他一反常规和常理,在具象中不追求固定的形象,只是要表达一种流畅的感觉,比如石头在他的笔下就往往头重脚轻,下部甚至是尖的,它是停留不住的,势必要滚动的。他笔下的瓜也放不稳,浅色椭圆的瓜上爬着一只黑色椭圆形的鸟,而瓜蒂与鸟眼的配合,又构成了太极图案式的抽象美。他画松树到根部偏偏狭窄起来,大树无根基,欲腾空而去。

  “似与不似”寻求的是中间状态的一种平衡,这种契合点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特征之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16 似与不似 □渡悟 2008-4-26 美术报000162008-04-26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