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讲究“著作等身”。余自愧半文半白,却也心酝二书, 一本关于中国书画真伪之鉴赏, 一本记录与书画古董交易有关之趣闻佚事,以亲历亲见为主线,以实事求是为宗旨,还历史之真面,予后生以启迪。无奈时风欠正,钟馗遭嫌,为晚境平安计,止于腹议而已。至于余之篆刻,虽忝列西泠,自度无门无法寄兴游戏罢了。印蜕随石流散,生灭自有定数,结集付梓,未敢妄为。
丁亥秋,蒙榕城梁章凯社兄盛邀,畅游鼓山,得偿夙愿。一路闻见游人指点苍崖翠壁,品评摩崖石刻,兴致勃勃,乐而不疲,余心不觉怦然:历代摩崖,自汉以后便鲜有佳者,何以绵延千年,生生不息?人文精神,重在参与耳。今余年届花甲,“百事无成作印人”,刊一部印谱,为自己作一次总结,为西泠添一缕香火,印坛或许还会因此而派生一番笑骂,何其太雅,未尝不可。况且对艺术品之品评,往往并非以创作者本人好恶为依归。昔黄公宾虹病目近盲,作画唯恐色薄,浓墨粗笔,黝黑邃密,术后复明,画作复归清亮,可见其并不认同病目所作然今人却热捧其“黑宾虹”,不惜重金以得片纸为荣,是为一例。或许余之印作有幸谬承错爱,有一、二方传之后世,则不胜欣慰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