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7版:阅读
3  4  
PDF 版
· 广艺舟双楫注
· 端砚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端砚歌
■张虎
  古人曾为文房四宝“封侯”,将纸封为“好■侯”,笔封为“管城侯”,墨封为”松滋侯”,砚封为“即墨侯”。文房四宝虽然重要,但以时间来检验,纸易灰,笔易损,墨易碎,唯砚坚固传万世而不朽,故有“四宝砚为首”之称。

  中华文明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初刀刻、后漆书,而经久用之者为墨砚。砚,古为研也。自商殷出现石墨,砚便应运而生。商妇好墓出土的精美玉砚应是我们见得最早的砚了。秦汉用砚多为石片、砖、瓦砚,随日积月累,砚逐渐形成以石制为主。继四大名砚之后,又六大名砚、八大名砚、十大名砚,并逐渐形成一种砚文化。砚谱、砚史、砚录、砚笺、砚记,不一而足。砚形从初无形只是实用,而后又形成装饰性的三足砚、龟形、箕形、扇形、凤形、抄手砚等,各种花鸟、虫、鱼、人物、自然风光图案的砚更是品种繁多,精雕细刻,以爱砚、借砚来抒发情感题写的诗、词、文、赋、砚铭更是不胜枚举。同窗好友更是称为砚席、砚兄、砚弟等。文人稚士、达官贵人用之、赠之、赏之、玩之、藏之、陈列之也成为时尚。

  我喜砚,实是从孩提时起。那时,写毛笔字,以砚为伴。那时使的是家乡的易水砚。一个石块,镞成一个窝,盛水、研墨,人们可以一笔一笔醮着写字,觉着很有意思。后来我的眼界宽了,始时对砚产生了一种情感。从燕下都的卵石砚,到四大名砚,易水砚、贺兰砚、松花砚、苴却砚、徐公砚、天坛砚等等,赏之、抚之,觉得是一种享受。20世纪90年代我写《歙砚歌》、21世纪开始后又写《端砚歌》。由衷而发,不吐不快,觉得是一种责任。

  而今我写《端砚歌》,赏试之余,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素萦绕于脑海。谁都知道端砚为四大名砚之首,然知端砚开采之艰辛恐知之甚少矣。《端溪砚石》云,端石“不居水底须千夫汲水,篝火石缒,深入穴中得之”,“砚坑洞门在半山之下……容一人裸体匍匐而进,自洞至洞底相悬二十八九丈,一路宽三四尺,不能起立,唯隆冬水涸时可采,而运石汲水需两月余,一遇春水发生,无技所施。”

  可知一方好的端砚是怎么出世的么?!

  每当我见一方好的端砚,用之、赏之、赠之,砚工采石的情景便像一幅图画浮现在眼前,对采砚工产生敬之、仰之、爱之便是很自然的事了。这教我在使用端砚时,更要珍惜、尊重采石工的血汗、劳动与制砚者的匠心。

  日月荏苒,而今现代化的来临,似乎采石再也用不着等到隆冬涸水时节,抽水机可以很快把积水抽干。机械化的开采,这比原来“篝火石缒”容易了许多,但莫让这破坏性的开采伤了这大自然赐于我们的宝藏的“元气”。时下砚的用途已从“研”退化到“盛墨池”,更多的砚已成为观赏、收藏和工艺品,有的甚至还作为国礼赠给国际友人。这之中,是不是显现着它的“出身”和“史绩”呢?

  在此书出版之际,特别感谢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为我拙文题写的“在昔端溪青眼贵,今聆服敔砚田歌”(服敔斋,为文怀老为我起的斋号)和书名《端砚歌》;并非常感谢有关领导和朋友为弘扬端砚文化,玉成此书所付出的努力。

  丁亥秋于和风草堂服敔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阅读 00017 端砚歌 2008-5-24 美术报000172008-05-24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