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胡老离开我们已有10个年头了。
胡老是1997年12月21日去世的,享年87岁。一个长期担任领导的高级干部,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中国工艺美术矢志不渝地推崇,使他成了人们心中伟岸的丰碑。“无情不为人”,他是许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提携者,是他们的故知好友;“无为不出世”,他是众多艺术精品的创导者,四吨重的玉雕《万水千山》和227厘米长的牙雕《八十七神仙卷》是当今世界上毋庸愧言的第一。
胡老出生在山东的一个书香门第,下过农田、读过经书、当过教师,根植于大地,不断汲取传统养分使他拥有厚实的文化底蕴。“七七事变”后,为了誓死不当亡国奴,他毅然投笔从戎。虽自谦为“小小侦察兵”,但他指挥过千军万马,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将军也常以老首长相敬。胡老长期在经济领域工作,被誉为新长征路上的孙悟空。他将生产环节从城市引向农村,实践上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理论上比“城市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更具前瞻性。胡老能诗擅画,但又自树一帜,他“三结合”的篆刻和自成一家的魏碑,风格遒劲、器宇开阔。胡老是一个有铮铮铁骨的汉子,即使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也情愿超然静气地当猪倌。胡老是一个仗义执言的人,对身陷逆境中的刘海粟、林风眠,力排众议、直陈己见,被这两位中国画坛的翘楚视为“真正的朋友”。
胡老喜欢唐朝张打油的《咏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穹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由此常说起在南京中山陵剖腹死谏抗日的续范亭将军的诗:诗要广传流,人人能接受,至今李太白,不及张打油。我因此又联想到他在“文革”后创作的《四蟹图》上的题诗:十月金秋蟹味浓,一个雌来三个雄,红泥火炉小酒杯,管叫此君不许动。时空相间千余年的三首诗,文脉相承,风格洞然,读来朗朗上口,思之忍俊不禁。
胡老喜写魏碑是因为它苍劲雄强。传统的魏碑撇、捺收笔前有抬锋和粗顿,但“学一家书,不过为人做奴隶”,他不限于一碑之内,使撇无抬锋、捺无粗顿,从而笔墨酣畅、浑朴秀劲,数为世人称道。其所书《孙子兵法》存中国军事博物馆,所书《金刚经》存普济禅寺。酷爱书法的原南京军区聂凤智司令员则将胡老手书的“纵横不群”悬于正堂,蔚为珍爱。
胡老是一个直面人生的乐观者。他在上海福寿园的墓穴是他亲自过问设计的:左侧自书“胡铁生”三字,中间是郭沫若的“铁画银钩,古为今用”,右为迟浩田题字“胡铁生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胡老曾戏言:有了文人武将的荫庇,自然可以安息。他还为福寿园大门题了“沪上新景观,人生后花园”的楹联,坦显了一个唯物论者应有的操守。胡老很推崇近人黄葆戊“燕尾凝挑、掠扬不显”的隶书,视其为伊秉绶后第一人,所以,择其茔左而邻之。
胡老的绝笔应该是87岁手书的“笔迹传千古,手艺留万年”,按照他的遗愿,这成了他墓碑的背文。不难看出,他希望自己的字体能成为中国文字的体式。时下已经有了舒同的楷书体、任政的行书体、刘炳森的隶书体、启功的馆阁体等体式,我们有理由期待胡老的魏碑体。程十发先生生前曾满怀深情地说:胡老独创的“胡体字”既赢得了社会公众的认可,行家的激赏,又作为一个流派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所以,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胡老的魏碑能成为中国文字的新体式,并以此纪念一位值得后辈永远颂仰的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