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9日,笔者从张掖出发坐火车辗转于成都、济南、淮南与南京,先后专访了刘新德、于明诠、燕守谷、陈浩金、刘灿铭与苏金海先生。在皖期间,阿猛、夏长先、黄敬东、史秀前几位道兄陪同至寿县与虞卫毅先生进行了艺术交流。在南京与薛元明就理论与批评方面的诸多问题交换了意见。8月1日,返回兰州,专访翟万益先生,适逢“二○○八迎奥运甘肃省书法系列展开幕式暨《二○○八迎奥运甘肃省书法系列展作品集》首发式在兰州市博物馆举行,笔者认真观摩了这次展览。
本次展览由六个展项组成,即“甘肃省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甘肃省第二届书法篆刻临帖展”、“甘肃省第三届新人新作书法篆刻展”、“甘肃省首届老年书法篆刻展”、“甘肃省第三届妇女书法篆刻展”、“甘肃省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设置的六个展项基本上涵盖了甘肃省书法篆刻的方方面面,既是对2008北京奥运盛会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对甘肃省近三十年以来书法篆刻创作现状及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省书协自二次换届以来对发展甘肃书法采取的一次重大举措。开幕式当天,全省各地州市书法篆刻作者纷纷到达现场,气氛活跃,盛况空前,体现出甘肃书法近年来良好的社会氛围。
笔者在展览开幕前先后两次参观了本次展览,现就展览的感受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本次系列展参与面广,作品量大,风格形式多样,作品质量较高,《系列展作品集》分展项印制,既方便携带,亦方便阅读,分则为六,和则为一,典雅厚实,创意不错。
中青展——全省精英齐荟萃。从某种意义而言,本次中青展是此次系列展各展项当中之尤为突出者。此项展览的作品大多出自历年来多次在省展与国展上入选甚至获奖的作者之手,如孙开仁、安文丽、王正楷、陈子强、许尔瑞、牛忠等都是本省在国展上有突出表现的作者,他们都有着较好的创作理念与扎实的笔墨功底,他们还具有相当丰富的参展经验,因此他们的作品在传统与现代、流行与经典之间能够体现出较好的把握能力,从内容到形式,从外在到内涵能够经得住推敲,在各方面能够力求与国展作品保持一致,这的确是殊为难得的。但经过笔者认真观摩,我有如下看法:1、跟风现象普遍存在,个人风格不够凸显。很多作者的作品,在本省而言,应属上乘,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创作理念与表现手法,但将其置放于全国书坛,则情况不容乐观。他们的作品面目明显与其他省份的优秀作者甚至是国展评委的作品风格互相“撞车”。尽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相当复杂,但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省作者的学书思想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成熟性。2、形式重于内容,造成本末倒置。自书坛上出现“广西现象”、“学院派”以来,作品形式的追求与讲究已成为书法展览始终都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客观地讲,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展厅效果,固然无可厚非,但形式毕竟是第二位的,只有内容才是第一位的,这里的“内容”不是仅指文字内容,而是特指书法篆刻作品本身的精神与意境,包括很多因素。但我们仔细分析作者们的作品,很多徒具一个华美的外表,裁剪拼贴,颜色丰富,让人仿佛面对一个个缺乏内在气质而着装华丽的平庸之人,只可远观不可近睹。这种“内在不足,外在补充”的作法多少有点讨巧的意思,本末倒置,得不偿失。有这种倾向的作者今后应当在书法本体上下功夫,广读书以滋养文气,勤修身以历练士气,多游历以盘结奇气,有此“三气”与较为扎实的临帖功底相互结合,下笔自然不俗。3、抄录古人诗词及对联较多,自撰书写内容十分鲜见。古人将书法当作文章翰墨之余事,以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们没有为书法而书法,故他们的作品多为作者人生修养与自我情感的自然流露,即使抄录前人佳作,也大多对前人作品有着较深层次的理解,借古人章句浇自我块垒,亦能发人幽思。当代书法人大多只知在碑帖上描头画角,而对文化支撑关注不够,这恐怕是当代人从事书法的一大通病。尽管学问深者未必尽能善书,但善书者学问高必能传之久远。此中深意,尤需书友们悉心领会。
以上问题不仅中青展存在,其它各个展项也普遍有所反映,因此下面评述其它展项时便不再赘述。
当然,作为全省性的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从纵向来看,较之前一届有明显提高,这与省书协和每一个作者所付出的辛劳与努力是分不开的。这充分说明书协与作者都对自身有相应的反思与审视,能够不断找出差距,正确面对现实。因此,我们有理由继续对甘肃省的中青年书法篆刻创作群体寄予厚望。
书法篆刻临帖展——从传统当中寻找自信。前人有不临帖就不叫学书法的说法,无非是说明书法是极为讲究师承渊源的艺术门类。那种七拼八凑甚或信手涂鸦式的学书方法早已被许多事实证明是不可取的。因此举办临帖临印展的意义和目的在于:一方面大力倡导书法人向优秀传统学习;一方面检阅书法人自身的临帖临印功底,从中找出差距,对症下药,以利今后不断提高。从本次展览可以看出,我省多数作者在向优秀传统学习方面还是有较好的表现的。无论是书法还是篆刻,他们对古人佳作的认识把握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或师碑法帖,或宗秦法汉,或对流派及当代的追摹,既有外在形貌上的模仿,亦有精神气格上的追求;既重视整体的把握,亦关注细节上的精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路子正,苗头不错。但今后仍需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双向掘进。个别作者在实际操作上做得比较到位,但更多的作者与我们理想中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此次临帖展在名称上似欠严谨,因为既然包含篆刻,就不应称之为“书法篆刻临帖展”,而应称之为“临帖临印展”,帖与印混为一谈,似有不妥。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省书协有关人员在布置本次临帖展时,将悬挂于展厅外的大幅展标错印为“临贴展”,字帖的帖写成剪贴的贴,要么说明布展人没有文化,要么就是对工作极为不认真,这对省书协某些领导一贯的夜郎自大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无疑是一个嘲讽。
新人展——长江后浪推前浪。本次新人展整体印象不错,从新人展多达1400件的收稿量来看,甘肃省的书法作者在逐年增多,这充分说明甘肃省的书法群众基础不错。较之中青展,尽管新人展的作品还有这样那样的诸多不足,但我们能从中看出,他们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我以为,作为新人,不必过早地刻意去体现或追求自我风格,而是向传统再深入一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追求自然脱化,应该才是从共性走向自我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通达之路,这次新人展的作品,大多具有明显的师承和来历,说明作者们对自身的发展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讲求实效,力避浮躁,尽可能与先进作者的水准看齐,体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
老年展——书坛夕阳分外红。中国书协于去年举办了首届老年书法展,这是书坛关注老年书法群体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一举措改变了以往的国字号展览基本由中青年独占鳌头的既定局面。老年人思想易趋于保守,对新思想新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心理,对作品的形式装帧等不甚讲究,这就使得他们在展览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的书法曾一度被书界称之为“老干部体”,笔者曾在《青少年书法报》发表题为《走出老干部体的困惑》的文章,专门就此问题进行讨论。从本次老年展来看,甘肃省的老年作者创作实力还是不容低估的。他们的作品尤其注重传统笔意的表达,讲求渊源,在形式方面也能向中青年作者借鉴吸取其长处,作品既体现出较好的传统功底,又流露出一定的时代气息,印象不错。
妇女展——谁说女子不如男?值本次展览,省妇女展已举办三届,在参与人数和作品质量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一些妇女作者的作品写得很开张大气,如花木兰从军,似穆桂英挂帅,既有师承来历,又有个性张扬,殊为难得。但甘肃省的妇女书法队伍与全省的整体书法队伍相比,数量依然很悬殊。
篆刻展——门前冷落鞍马稀,平心而论,篆刻一直是甘肃书坛的一个弱项。理由是甘肃省至今没有一位西泠印社社员,在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当中,全省只有一位作者入选,在九届国展当中,全省没有篆刻作品入选,在历届国展中青展、篆刻展以及西泠印社大展当中,全省的入选作者屈指可数。本次全省篆刻展,收稿仅136件,充分说明甘肃省的篆刻队伍阵容薄弱,目前最需要的是普及,然后才是提高。从展出作品来看,突出的作品并不多,跟风现象严重。只有个别作者有明显的创作指向,更多的作者尚处于打基础与风格探索阶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次系列展基本反映了甘肃省的书法篆刻创作的整体现状,尽管成绩有目共睹,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与书法先进省份相比则有较大差距。希望这次系列展不仅仅是作者们近年来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应当是自我反省与相互诊断的一次契机与会诊。因为成绩只属于过去,回望起点,我们固然已走出了很远,但遥望前方,我们的行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