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最讲品格,无格、无态的书画是最高品位的艺术。大多数艺术家倾其毕生精力,也难以达到这种艺术境界,难能可贵的是马锋辉却执着于此!
马锋辉生于素有“书画之乡”之称的浙江浦江。这个山青水绿、灵气蒸腾的地方,曾孕育了宋濂、吴茀之、张书旂、张振铎、方增先、吴山明等文化精英,马锋辉受到这方水土的滋养,从小就对书画表现出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天赋使他轻松地踏进了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这座艺术圣殿。在这座圣殿里,马锋辉尽情地吸收着众多艺术大师的精粹,使自己的艺术才情得到了更好的发挥。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执着地追求着画为心声的作品。
马锋辉说:“我不轻看艺术技巧,但更看重心灵品质。我不违避地追求美好、仰慕崇高,而常苦虑表达时的无力和粗糙。我想用平实而确凿的绘画要素去表现令我感动并让我在纯净中体验到的那种超然的境界……”
马锋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同时他也深刻明白“艺术的重复等于零”这一说。因此,在当今画坛以工笔或设色画荷、蕉、松“三君子”者大有人在时,马锋辉却成为以纯水墨写意画“三君子”的代表。
马锋辉所作的水墨芭蕉是以芭蕉的开心、欣悦来象征乐观者直面人生的积极态度。芭蕉的水墨画法明代徐渭已经开创了,后有石涛、李鱓、吴昌硕、齐白石等继承。但马锋辉在汲取徐渭的粗犷之外,更注重芭蕉厚重的质感,强调芭蕉开心怒放的立体效果。在芭蕉躯干的处理上,马锋辉利用飞白、小毛边、不对称的边缘墨线来壮圆芭蕉躯干的身姿,用浓淡不同的中锋线条竖拉出叶茎的沉稳,又以凌厉的侧锋横扫出蕉叶的飘逸,既彰显了芭蕉的开心向上,又描写出它们的连绵丛生,静中孕动,生趣盎然。
马锋辉所写的荷花,注重的是表现荷花淡泊与宁静的一面。他所作的《荷塘清趣》、《野池莲欲红》、《无尘》等,都是以淡墨晕出荷叶,再以稍浓的淡墨勾出叶茎,最后再以较浓的淡墨画出一朵朵或隐或现、或开或闭的荷花;在笔墨方面,马锋辉也颇多变化,他将宿墨、浓墨、淡墨交叉使用,结合各种皴法,来表现荷花丰满与婀娜的姿态;他的画面总是以虚托实、以实衬虚;这些笔墨的处理充分显示了马锋辉深厚的艺术涵养。
如果说马锋辉的荷是以虚为胜,那么他的松则以实称雄。他表现的是群松的茂密、雄伟豪迈气质和坚韧品格。他的《九里云松》描绘的松林,成排如山,株株挺拔苍翠,而且互相靠近,松冠、松枝、松干几乎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生长,就像一道绿色城墙,显示了团队不可阻挡的力量。画面的上方及四角皆为留白,来表示苍松的入云。在中右的部位,是阵阵云朵,仿佛狂风入松,吹得松林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涛声,生动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在贺寿的松上,如《康寿图》,马锋辉在注入金石质朴趣味的同时,强化了松树躯干的斑驳苍老,突出了松树枝叶的鲜嫩。尤其是他笔下省略首尾的松树躯干,粗浑壮实,与松针的密麻尖细形成了浓淡、粗细、疏密、动静的不同变化。他所写的荷花、芭蕉、松林,都富起伏跌荡的韵味,共同构成了他水墨艺术交响乐曲中动听的篇章。
在马锋辉的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沉思的哲理,还有他内心不懈的努力。他关注自然和自我,以足够的耐力、智慧和灵性创造着属于他的艺术世界,相信马锋辉的艺术之路会越走越深厚,越走越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