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是一种视觉现象。人的眼睛观看物象是通过瞳孔反应于眼睛的视网膜上而被感知的。相同的物象距离观察者越近,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就越大,距离观察者越远,则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就越小,从而就形成了这种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由于大气中漂浮着许多水蒸气和人眼看不到的尘埃微粒,所以就影响了空气的透明度,使相同的物体与观察者之间存在远近的关系时,清晰度明显由近到远逐渐变淡,这就是近浓远淡、近强远弱、近实远虚的色彩空间原理。前一种是从事物的外形方面产生的透视现象,称为形体透视;后一种是从物体的颜色方面产生的透视现象,称为色彩透视。
透视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透视知识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对小学生而言,在学习中肯定会感到抽象而导致迷惘、感到枯燥而丧失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何来使那些抽象而枯燥的知识具象化、形象化。
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固然是一个好办法,究竟如何来达到更佳效果呢?我是这样把透视教学与多媒体应用进行整合的。
透视的视觉现象与多媒体的运用
透视现象虽然是人在观察物象时所产生的,但是要把这种透视现象正确地表现在平面的画面上,使二维的画面产生纵深的、立体的感觉,却花费了人类很长的时间去研究。对于透视这一问题,大人们都需要长时间才弄明白,要让孩子们听明白也绝非易事。为了能让小学生更清楚地、更有效地理解,光讲解和作示意图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何不利用生物学中模拟眼球成像的动画呢?这样不就很形象了?过多的讲解也无效,用动画的形式一两分钟就解决了问题,学生也来了兴致。
透视的概念与多媒体的运用
学习透视展示透视解析图固然是不可少的,可还是会令小学阶段的孩子感到朦胧不解的。我上初中时,老师讲透视也在黑板上画透视解析图,无论他怎么讲就是明白不了,最多也就是那几个小方块的延长线聚到一点,而那什么“视平线”、“消失点”是怎么来的就搞不懂了,也就是说认识只是个表面的。
这其中,最需要搞清楚的是“视平线”和“消失点”这两个概念。对比消失点来说,视平线更难理解。视平线是画者平视时,与画者眼睛等高且平行的水平线。这里的“平视”、“等高”、“平行”、“水平线”这几个概念组合在一起,已经转了几道弯了,理解起来容易吗?更何况是小学生呢?为此,我拍了平视、仰视、俯视三种状态的视频,人观察事物的平视状态及视野中的景物的视频,然后处理成有平视、等高、平行和水平线示意辅助线的短片让学生看。
在掌握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展示更多的图片,让学生找视平线、消失点,来巩固学习效果。
透视关系在作画中的表现与多媒体的运用
只理解了透视现象和概念是不够的,引导学生在画面中表现出透视关系才更重要。于是,我用实物展示台出示一张有透视现象的风景图,并在展示台下现场作范画,从风景图片中提取线条,边提取边对照分析,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作画步骤和方法。在色彩透视上,用不同颜色表现近浓远淡、近强远弱、近实远虚容易,而用相同色表现这些就要方法了。还是用实物展示台作现场示范,相同的颜色用力重轻、排线疏密、笔触粗细都是表现近浓远淡、近强远弱、近实远虚的手法,用实物展示台就能把老师示范的用笔动作表现得更清楚,也便于学生作画模仿。
作业展示评价与多媒体的运用
评价是美术课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只是对这节课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激励。而学生的课堂画作幅式较小,只看实画,是影响清晰度的,评价也不会很有说服力,所以我还是借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画面准确的信息,让学生在放大了的画面中找到正确的认识。再出示多张名家名画给学生欣赏,用科学的辅助手段让学生品味透视在美术作品中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通过这种学科与多媒体相整合运用的方式,力图解决学生对透视学习感到枯燥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对其中的概念得到了清楚的理解,让学生对表现透视现象的作画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