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8版:美育
3  4  
PDF 版
· 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
· 多媒体透视教学
的探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
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视觉文化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
█张书彬 王道杰
  编者按:今天,图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当代文化和当代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从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日常喧嚣的生产制作,人们总是沉浸在大量复制的媒体、材料、空间的影像中,无从逃躲。图像,成为社会文化之间一种复杂而交互作用的综合体。同时,生产、机制、媒介、仿像、现场、话语、意识形态等概念,也逐渐共同构成了一个讨论艺术与视觉问题的全新视野。因此,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中出现了图像转向,视觉文化研究也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与专业开始应运而生。80年代晚期,视觉文化的概念被广泛讨论,并于90年代蔚为风潮。10月25日—26日,由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主办的“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视觉文化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举行。会议邀请了国际权威学刊《艺术史》(Art History)创刊主编约翰、碧艾芙、英国诺丁汉大学保尔·格莱斯顿、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教授曹意强、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以及来自中央美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30余人,分别就艺术史的新视野和视觉文化研究、视觉文化研究的当代文化情境、城市文化和视觉生产、视觉文化研究的思想与方法4个主题展开。

  多元互动的国际性研讨

  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艺术史界、哲学界、文学批评界、戏剧研究界、建筑设计界、建筑理论界等不同学科背景,却又有着共同问题意识的专家学者。大多数发言者针对视觉文化目前面临的当代文化情境,借用各种例证,从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等多角度进行了切入论述。荷兰城市研究专家伊丽莎白·碧艾芙的报告发言中,就以荷兰的四座城市为例做比较,征引各种具体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献细节,详细而生动地描述了城市文化和艺术创造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研讨会上,仲呈祥教授做了题为“传统经典美学与当代视觉文化”的发言。他以电影、电视、MTV等视觉形象为例,引用柏拉图的名言“过度的快感享受扰乱心智”,生动讲述了当代视觉文化这把“双刃剑”对人们心智、想象力的影响。许江则以“城市化与视觉化的时代”为题,简略地从中国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和城市文化当代境况三个方面讨论了城市化问题。

  期间,与会人员并没有执着于争论不同学科间的区别,而是把这些区别融合在讨论中进行交流,力求从学术史的角度去探索视觉文化研究的问题和方法。视觉图像在现实生活和历史创造之中,有着重要的智性作用,这也正是其意义所在。曹意强教授在会后总结中提出,此次的讨论非常多元化,论点突出,充满了多种可能性,表现了“艺术史与视觉文化之间的丰富冲突和融合”。

  视觉文化研究的学科渊源

  在我国古代,图像与文字之争始于“鸟迹与龙纹”之争,鸟迹代表文字,龙纹代表图像。随后,宋代发达的金石学研究将青铜礼器和石刻等日常用品、日常的图像纳入艺术史研究的视野。宋代伟大学者郑樵(1104—1162)在《通志》一书中创立“图谱”一说,建立了重新将传世的图像资料纳入史学框架的模式。在我们今天看来,甚至可以说他已经提出了视觉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与问题。到了清代,金石学研究把碑刻、画像石、墓志、题铭等普通的图像都纳入其中,拓展出了更为开阔的研究领域和空间。1712年,中国第一部研究透视的著作——年希尧的《视学》问世,它所研究的图略包括日常器皿等都可以说是今日视觉文化研究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最后把目标指向中国艺术中所折射出来的中国人特定的“视觉习惯”。

  在西方,作为一个概念,“视觉文化”一词最早由艺术史学者阿尔珀斯在上世纪70年代主导“新艺术史研究”时提出,她于1983年讨论荷兰的绘画发展时,借用艺术史学者巴克桑德尔1972年“时代之眼”的说法,使用“视觉文化”一词,指称荷兰的绘画是“荷兰视觉文化”。1988年4月,美国“迪亚艺术基金会”在纽约举办了一个研讨会,主题是“视觉与视觉性”,与会学者开始酝酿对于“视觉文化”的雏形。90年代出现一阵与视觉文化相关书籍的出版浪潮,并涌现出《视觉文化》及《视觉研究》等期刊,各种讨论绵延不断。2006年,劳特里奇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四大卷本的文献集《视觉文化》。面对今天错综复杂的图像世界,视觉文化更像一个流动布局的阐释性结构,保持着一种文化前沿的思考者角色。

  曹意强教授在讲演中以历史的眼光阐释了艺术史研究的开放性视野。他强调,视觉文化研究虽然关注视觉本身,但绝非像很多人狭隘理解的那样,只停留在视觉感知或视觉机制的表层;虽然更加关注当代,但不能沦为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批评;虽然更加关注媒介,但不能只是一种媒介批评。他还以具体的个案分析,描述了艺术史学传统中的视觉分析资源。研讨会上,中国美院杨振宇、高士明、张激等教授,分别做了题为“技术的‘兰花’——艺术史和视觉文化中的一个问题研究”、“屏幕内外的世界与影像”、“艺术产品的公共性和私人性”等报告,充分显示了中国美院视觉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同时,保尔 格莱斯顿、张会军、杨小彦、张坚、高宣扬、陆兴华等学者也分别做了精彩发言,并引发出一系列争论和思考。

  视觉文化研究的学科前景

  据此次国际研讨会主要组织者、中国美院视觉文化系系主任杨振宇博士介绍,中国美院于2003年建立了展示文化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筹备,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视觉文化系启动,下设有艺术思想史和观念史研究中心、当代视觉文化批评研究中心、视觉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许江教授在发言中格外强调了中国美院视觉文化研究学科设置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他说,现实的复杂问题编织成一张杂揉交叠的网。这个网实质上还处在一个不断拆解和重结的过程中。而我们如何在这样一张细密而又变易的网中厘清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本次研讨会举办的目的,也是设置视觉文化研究方向和专业的目的,甚至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视觉文化流变的几代人的学术责任和目的。约翰奥涅斯教授在题为“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讲演中,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发展,图文并茂地阐释了视觉文化研究和艺术史之间悠久而弥新的关系,并以自己当前正在从事的研究为例,描绘出视觉文化研究的广阔前景。他在会后总结中认为,从传统艺术史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个角度讲,视觉文化研究从一开始就有自身的优越性,即存在更大的包容性。但同时,视觉文化研究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当它开始建立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学科时,却把理论建立在几个今天看来错误的理论上。现在,假如能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学科,更具包容性和反思性,那一定是非常有前景的。他还指出,视觉文化研究这门学科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如果我们能够把知识更多地奠定在客观上比较正确的基础上,这将更有意义。

  在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日渐成为显学,却又显混乱的状态中,此次会议的召开旨在深入视觉文化的当代文化情境,分析中国本土文化境遇中面对的问题,寻找其丰富而有效的研究思路与实战方法,以此推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发展。诚如曹意强教授所言,这次研讨会是成功的,因为它无法总结。这种无法总结恰恰是富于创造性的,它给我们留下了更大的可能性和活力,促使更多的学者展开探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美育 00038 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 █张书彬 王道杰 2008-11-1 美术报000382008-11-0100014;48256DEA008181F5482574F2000551C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