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评论
3  4  
PDF 版
· 批评者的角色
定位是思想家
· 周韶华的笔墨担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周韶华的笔墨担当
■文博
  编者按

  10月15日,周韶华历30年心旅之途而结晶的黄河、长江、大海·艺术三部曲大型艺术展在湖北省艺术馆盛大开幕。

  这是一个倾尽一位长者30年全部心血的展示,宽容、开阔、大气、震撼……几乎所有能够描述阳刚大气美学的词语在这里都能找到注脚。

  这是一个近30年中国美术图像史的展览,因为所有人都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中国当代水墨从一般线形发展走向多元的历程,能看出他从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传统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成功之路。

  这是一个规模、体量庞大的艺术盛会。开幕当天,国内一线的文化界、美术界知名人士和与周韶华有过深入交往的亲朋出席了当天的学术研讨会。据称,此次出席的阵容,是湖北近30年来艺术个人展中“顶级配置”。

  素有“北吴南周”之称的周韶华,缘于艺术革新,将自己的艺术创作融入当代文化发展,并试图通过这种努力上升到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为了提携后学、为了肃清思想,周韶华将当年《美术思潮》的主编之职委任时值不足40岁的彭德担当,而近两年,他更是不顾年迈,穿行北京、武汉,授业于莘莘学子。

  文博是身在武汉的同道中人,在周老画展开幕的那天,我约了他的稿,我说:你要写出老爷子那顶天立地的人格和骨气。

  谢海

  与其他同样具有革新意识画家不同的是,周韶华画面中既现代又传统的文化信息。从他那些充满远古文化符号和意象的山水图式中观者能感受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身在何方,我们要去哪里”的哲学命题。

  第一次看他的作品,引起我关注的理由是与传统绘画,准确地说是与传统文人画截然相反的画面构成和精神内核,这对于从学院一直接受传统绘画训练的人来说,他的这种创作,起初我是并不看好的。究其原由,周韶华先生画面中刻意表现出的制作痕迹和写实成分与中国画讲求的“写意性”背道而驰,这也成了当时周韶华作品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这种“制作”与“写实”要是出现在当代中青年的油画家作品中并不为过,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他却偏偏是个以国画自居的老画家。

  周老画过《梦溯仰韶》系列,尔后是《大河寻源》系列、《汉唐雄风》系列、《荆楚狂歌》系列、《大海系列》系列。那种排山倒海式的笔墨、色彩让人看了兴奋不已,同时让人感受到周韶华先生内心精神世界的沉重,我隐隐地从这些画展的名字中,感受到一分强烈的历史和人文情怀。他的作品总有种说不出的“大”,这不仅表现在作品的尺幅上,更体现在作品营造的视觉张力上。那种富有装饰意味和充满秦汉文化符号的图案在他的作品中被不断地诠释、局部放大。以我有限的艺术史知识来判断,一个真正搞艺术的人,你能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作者一以贯之的审美偏好,这种偏好被一个艺术家不计功利地坚持了30年(而且是人书俱老的30年),这不得不说,他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和认识。“韶华在自己的艺术表现中,以当代思维直面历史,摈弃当下种种矫情,割舍牵累小我情趣,抒发风神飘逸、兴会淋漓的激越之情,振奋画面中墨与色的力度。超常的勤奋与思索形成了他对作品语言表现力的格外关注,笔墨在这样大开大合表现中获得了自由空间”。湖北美术学院徐勇民教授这样评价周老的作品和艺术探索意义。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周韶华就提出了“隔代遗传”和“横向移植”、“全方位关照”论。“隔代遗传”即“咬破文人画的茧子”、“跳过元明清以近的传统,把借鉴的触角伸向宋代和魏晋六朝以远,驰骋于汉唐秦楚,上朔春秋周殷,直至仰韶文化的活水源头”;“横向移植”即积极借鉴国外的、民间的、姐妹艺术中的一切于己有益的因素;“全方位关照”即“传统与现代契合,东方与西方融汇”。综观他30年的艺术创作,对中国画现代转型做如此明确要求,并积极实践的画家来说,他站在了一个时代的前沿。透过这些理论和艺术主张,我们回头再去审视他的一系列探索,此前认为的问题显得已经不是问题,制作和写实在西方当代艺术中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而构图意识和视觉张力更是当代艺术的核心所在。对中国画的创新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从内部开始的,比如笔墨、表现对象。没有人对传统文人画代表的农耕生活和当下的工业文明进行反思,或者说,没有人从根本上对它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良。周韶华将中国画的现代转型问题放在了文化的当代转型和社会的转型进程中,借鉴西方当代艺术的最新手法和材料,同时追根溯源,将自己的艺术审美和改革之路定格在唐宋以前。在《红叶秋酬》一画中他写到“汉魏艺术,魄力雄强,骨法至达,精神飞扬,是我所宗”。所以要客观评价周韶华的作品,就不能以传统为参照物,不能以传统画家的人生经历为依据。就像他说的那样: “我的元素还非常传统的,但是我整个艺术是当代的。”

  成就周韶华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域文化和生活经历。周韶华是山东荣成人,早年参加过解放战争,后因为工作原因一直生活在武汉。他身上既有齐鲁文化的基因,又受到荆楚文化的滋养。齐鲁文化粗犷而雄厚,荆楚文化诡秘而灵秀,这和他的艺术追求有某种暗合,同时为他的艺术追求找到了合理的注解。和同时代的吴冠中比,吴冠中早年由工科转向绘画,从林风眠学习,后在法国接受过系统的绘画学习。归国后,致力于将西方绘画的优点表现在中国画中,身上有股西方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作品中点和线构成的江南情调很重;周韶华当过兵,参加过解放战争。后一直从事中国画创新探索,虽没有西方求学经历,但他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关注和了解程度非他同时代艺术家能及,作品中点线面的中国元素成分很重。周韶华在艺术道路上的革新之举,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理性自觉,这和那一代人的特殊经历密切相关。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加之周老有从军的经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将小我的审美转换成拯救集体的大我之上。表现在绘画上,周老毅然将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历史重任挑在了自己身上,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人生中重要的内容,把自己比喻为“大海的儿子”。力图用笔墨塑造“盛世中国”和“大国形象”。这和当代艺术家所标榜的“画自己内心所需”,丑化中国形象的艺术家是完全不一样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09 周韶华的笔墨担当 ■文博 2008-11-1 美术报000092008-11-0100015;48256DEA008181F5482574F200198A4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