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2版:篆刻
3  4  
PDF 版
· 凝结于刀笔之下的人生冷暖
· 老友左夫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凝结于刀笔之下的人生冷暖
读《印中岁月·可斋忆事印记》 邓 丁
  去年初秋的一个周末,我收到慰祖兄寄来的近刻,朱印墨拓,读来神清气爽,内容也别有趣味。这就是现在这本集子中最初创作的“月亮圆了”、“倚门盼母”等数钮。他历年已出版印学论文集三种,其他各种研究资料编著与专著二十种,立言洋洋二百余万,当时他又正从事海上篆刻史为主体的专题研究,故此我忖度此举为一时遣兴,十余钮即兴尽意阑矣。

  终究印人本色。岂料他著述之余,思若泉涌,兴到笔随,于此似乎不问收获,只事耕耘。多年倾力的印学研究是他的名山事业, 《忆事印记》则是山野间自然绽放的草花了,无心栽种,却是执着地萌发。“檐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这是他心中的朝花夕拾。

  他在篆刻艺术上的创获,早有他的三种印谱鉴证,本集作为专题创作则再次显示他在风格谱系上对玺印传统的广博学养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纯熟把握,而在篆刻文字内容及印款形式的开掘利用方面则堪为构想独特的创格。

  这些印记的边款多白描笔法,细节的真实益显其独到魅力。“倚门盼母”、“围炉之欢”记述对亲情的眷恋,“亲子之欢”写俭朴生活中的欢愉,“一灯如豆”、“梦里学士”有对知识的渴求,也有少年时代的迷蒙和对国事的忧患,“石工司马”、“兰亭序”、“印曹”蕴含少年艺术情愫的萌动,“鸡犬之声”则是一幅市井生活的剪影。慰祖用刀石间的艺术,将怀旧的情结化为一件件朱印墨拓。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我们中的大多数终于告别了“不知肉味”的物质匮乏和“万众舞盆”的盲目、狂热的年代,他的创作也许很能唤起同代人遥远的记忆,并且以自己同样丰富的阅历,印证《忆事印记》的历史真实。无论是“分红”中的贫穷,还是“梁上君子”的饥饿,无论是“天监砚斋”难忘的师恩和“师哀”的眼泪,还是少男少女当年的“含意涌动”,都足以令人俯首低眉,发一声叹息。也许我们已无需臧否当年“无边风月”里的真诚感动,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能不对“弥高”中在连队的鸡蛋和锦州苹果前那一分坚定的高尚表示由衷的敬意。

  慰祖兄的这些印记创作饱含学人的理性思辨和求真精神,也倾注了印人的细腻敏感和生活激情。五十多年的经历,在中年渐滋暗长的怀旧情感中,有着他一以贯之的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这种锤炼使他对生活际遇的记述显得微妙而真切。本书作为一部印集,印面及款识以各自独立的篇目联缀成册页式的手卷,在不自觉的文学意蕴中,反映出一个特定时代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图景。“寻父”即是用很普通的情节勾画出当年稚童眼中政治运动的一幕,他用“金桥”的检漏果腹之乐反衬贫瘠的阴影,用波澜不惊的笔法叙述“梁上君子”卑贱如草芥的命运,折射出一个历史时代的伤痕,读来令人沉郁,很有汉铸印的藏锋手段。还有“无边风月”、“密封”印文、印跋的呼应和贯气,“师哀”深含隐痛的特写,“弥高”的平实蓄势,每多回味,至于“武教头”的著笔冷峻,颇有《聊斋》神韵,实有意在言外之感。不仅写他眼中的芸芸众生,也写别人眼中的自己,“敝帚自珍”中的“红领巾”就是一例,“空山不见人”是从一位人类朋友的眼中,看一场几百万人卷入的社会异动背景下的世事沧桑,我们读出的却是严肃而沉闷的主题。

  慰祖兄的努力即在于敏锐地捕捉了人生经历中别具意味的细节,融情于刀石之间。慰祖取之入印的当是很小的一部分。眼下艺术圈人的自说自话类文字,有一点不是用来为自己装扮、摆谱的修养太难得了。我却知道他何以基本只收入早年的事记,偏不涉及他后来生活中最丰富的艺术、学术活动以与许多名家前辈交往的人事之用意。这是他的性格,这也是这本集子最难能之处。

  鲜活的历史、真实的故事因慰祖兄的创作而勒之于石。他说要在扉页上写一句话,“一个普通生命的悲欢冷暖也不是孤立的”,我闻之愀然无以应。我也许可以为他续上这样一句,“就以此刀笔下的文字献给我们一代曾经拥有的青春岁月”,作为艺术,我已感受其动人的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篆刻 00032 凝结于刀笔之下的人生冷暖 读《印中岁月·可斋忆事印记》 邓 丁 2008-11-15 48256DEA008181F5482574F900238B5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