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视点
4  
PDF 版
· 美术批评,推动中国美术走向创新
· 图像就是精神
· 借助于金融海啸
认识“当代艺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借助于金融海啸
认识“当代艺术”

陈履生
  

  

  

  对于“当代艺术”,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争议与生俱来。它的概念几乎难以框定,更遑论说清楚,但是,大致上是什么样的状貌,一般人脑子里都有基本的框框。简单一点说,画得很正常,就是一般的传统意义上的绘画;画得不正常,就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不是字面上的与“当代”这个时间有关系的艺术,而是与取向有关联的艺术。因此,痴呆的、畸形的、怪诞的、反常的、调侃的,想别人之不敢想,做别人之不敢做,就成了“当代艺术”的基本表现。这些表象在视觉上的强烈刺激,掩盖了“当代艺术”对于传统艺术在观念上所表现出的前卫的精神意义。正因为鱼龙混杂的诸多表现难以在正常的批评标准中建立起社会的公信,所以,“当代艺术”在理论上的缺失是其不能正确表达其价值观的主要原因。

  但是,“当代艺术”在现实社会中巧遇到市场的推动,天价让包括那些艺术家自身在内的所有人都大跌眼镜,而“当代艺术”的价格神话转移了人们对于其本体的关注,那么,如何看待这一新的“艺术”以及艺术问题,在价格这一新的因素面前,更增加了认识的难度。因为,人们在今天更容易接受金钱就是硬道理这样一个最现实的理念,而艺术、文化在市场、经济面前的退让显得很自然,或者说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然而,好景不长。谁也想不到的金融海啸突然袭来,过去华尔街的那些金融大佬们一下子蔫了,他们的话语权丧失在现实的危机之中,更重要的是他们完全没有了为人们所尊重的信任。人们终于弄清了在中国人为那一点点加工费而成为世界的加工厂的时候,美国人正在生产那些不要成本的债务让世界人民消费,而他们同样操控的“中国当代艺术”,虽然初期花了少量的投资成本,却获得了神话般的收益。表面上看“中国当代艺术”增加了中国的影响力,而实质受益的并不是中国。中国获名,西方人获利,如果仅止于此,那么,事情要简单很多,在其影响下许多国人跟进就好像买雷曼兄弟的股票一样,砸在手上成了受害者。西方人转眼让中国的藏家成了他们所操控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股东。在投资和投机的游戏中,“中国当代艺术”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因此,它更多的是反映了经济学领域中操作层面内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 随着金融海啸的暴跌也是顺理成章,因为在资本投资这个游戏法则中难免不受其害。

  现在一下子也很难理清“中国当代艺术”在其发展中怎么就成了一种投资的生意。三下五除二飙升至千万的道理,一般人都懂,可毕竟这是艺术,可以挂在墙上,可以安置在博物馆内,艺术在当代的变异,尤其是失去标准的发展才有可能成为投资的对象,成为投机家们的猎物。显然,席卷世界的“当代艺术”,正好像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样,如果不是借助于危机中的切身之痛,可能还会处在高涨的梦幻之中。经济上的泡沫破灭要等到泡沫涨到它的极限,百年老字号的雷曼兄弟不倒,没有人敢去质疑它的投资收益。因此,借助于金融海啸来认识当代艺术,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时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1 借助于金融海啸
认识“当代艺术”
陈履生 2008-11-29 48256DEA008181F54825750E002CFA8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