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2版:评论
3  4  
PDF 版
· 厚古不薄今
· 品评石村书法
· 沪上四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1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沪上四日
□张瑞田
  书家随笔

  □张瑞田

  2008年12月28日 下雨

  睁开眼睛,看到了雨,直觉告诉我,到上海了。

  近几日有点忙,22日开了吴正中篇小说集《后窗》的研讨会,然后布置“心迹·墨痕: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昨天又应杨镰先生之邀,去清华大学参加纪录片《黑戈壁·黑喇嘛》的座谈会。中央电视台10频道刚刚播出这部纪录片,在知识界反响较大,于是,一些对中国西部历史感兴趣的学者,就聚集清华大学丙所,讨论片子,也讨论片子里的主角之一杨镰。我没有开完会就走了,晚上7时30分的火车,要去上海。

  上海下雨,这多少给我一点惊喜,至少意味着躲开了北京的寒冷,可以潇洒地穿行在江南的冬雨之中了。走出火车站,叫了一辆出租车,前往云悦酒店。“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在这里召开,与会人员也在这里报到。上海书法家协会的杨永健等人在此等候大家,使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进入房间,一头扎在床上,身体得到了空前的放松。信手拿起《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翻阅起来。论文集设计、印制得非常精美,其中收有我的论文《试论傅雷尺牍》。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不断阅读傅雷的尺牍,在其中发现了我们不知道的一个傅雷,为此也写了若干篇关于傅雷书法的文章。

  看了两篇论文,睡意袭来,浅浅地进入了梦乡。

  吴正的电话把我吵醒了。这位作家所写的小说常常取材于旧上海,描写细腻,文风冷峻,深得读者青睐。刚刚在北京举行的中篇小说集《后窗》的研讨会上,当代文学评论家贺绍俊、李建军、施战军、任芙康等人均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吴正是挚交,他欢迎我来上海,电话邀我晚上去“新天地”酒吧区喝酒。我愉快地答应了。

  下午读了一会儿《翁同龢家书》,文书俱佳,看得有津有味。还在下小雨,就在房间里散漫地喝茶翻报,等着吴正的到来。

  2008年12月29日 阴天

  上午9时30分,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如期举行。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联、中国书协、上海市书协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简短的开幕式结束,代表们一同去豫园听涛阁参观海派书法展。展览的作品乃豫园的藏品,有吴昌硕、张謇、蒲华、谭延闿、章士钊、沈尹默等人的作品,多出自清末民初的名家之手。我在《中国书法》第12期刚刚发表了《民国时期文人的笔墨情怀》一文,有幸在上海看到其中一些人的作品,感觉很亲切。

  中午在云悦酒店餐厅宴集,看到了周慧珺、白谦慎、侯开嘉、刘一闻、朱关田、戴小京、周志高、李庶民、张金梁等先生。不久前与刘征先生闲聊,提到了白谦慎,原来两人相识已久,那时白谦慎在北京大学读书,常与刘征往来。只是白谦慎现在干什么刘先生就一无所知了。我也不认识白谦慎,但读了他写的两本书,知道他学问做得好,便把我知道的白谦慎讲给刘先生听。刘先生很高兴,嘱咐我有机会见到白谦慎代他问好。在上海有幸与白谦慎见面,便把刘先生的想法转告给白谦慎。得到老友的消息,白谦慎也很高兴,他把自己的著作《傅山的世界》交给我,让我回北京后转送刘先生。在扉页上,白谦慎写道:国正先生雅鉴。刘征本名刘国正,从此可以看出他们的确是老友。

  下午在豫园开研讨会。专家们的发言令我茅塞顿开,略知海派书法一二。

  老友李勇在上海挂职,晚于锦江饭店日本料理宴集。喝日本清酒数壶。

  深夜回云悦酒店,写《文人的角色和文人书法的特征》一文。关于文人书法,我与斯舜威兄正在笔谈,我已写了2篇,预计写6篇,在《青少年书法》杂志发表。

  2008年12月30日 阴天

  上午继续开研讨会。我与徐建融坐在一排,趁机与他闲聊几句。十多年前,拜读过他的《心境与表现——中国绘画文化学散论》一书,在此晤面,向他表达了我的敬意。

  有专家谈起吴昌硕,对他的入世情结、取媚市场、代笔表示了怀疑。此议题引起王琪森的不满,他再度发言,反驳当代人对大师的颠覆。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对大师的颠覆固然值得讨论,但,必要的批判还是需要的。因为,新材料的发现,必然影响我们对历史的再评价。

  胡传海姗姗来迟。他坐在我的对面,一落座,便翻阅会议材料。对他已不陌生,豪迈的风格,雅致的笔墨,独到的识见,幽默的调侃,对当下构成了有意趣的反讽,颇值得思考。双目遥望,我拱手示意。

  我的发言,依旧围绕傅雷的尺牍,表达了我对傅雷,对文人书写的浅见。

  临近12时,戴小京先生做了会议总结。有一点我印象深刻,他谈到书法研究者的素质问题,他委婉批评了一些不按论文文体要求和写错字、写白字的投稿者,并希望注意这些问题。与会者多是学院派专家,不会或很少出现这种错误。我是草野之人,尽管古人说“知政失者在草野”,但,来到大上海,还是有点心虚。戴小京忠言逆耳,我听了进去,并暗下决心,以一生的时间学习,杜绝戴小京先生指出的错误。

  下午参观上海市区,我缺席了,躲在房间里读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

  晚上,与吴正、夏烈、李勇夫妇宴集于银发大厦。

  2008年12月31日 晴天

  今天回北京,陪川妮母子度西历除夕。我谢绝了朋友的送行,一个人去龙阳地铁站搭乘磁悬浮列车到浦东机场。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磁悬浮列车和浦东机场,均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我是一个有政治情结的读书人。

  路途上买一份当天的东方早报,看见有关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的专题报道,其中引述了我的一段发言:“研究傅雷尺牍多年的张瑞田认为,王羲之流传至今的很多名帖就是尺牍,傅雷尺牍技道一体,是傅雷人格思想、理性与感觉、学养与技巧的统一,其深厚的学养也映照了当下书法界的文化缺失。傅雷尺牍多以毛笔书写,他对书法的尊重是一种文化自觉,本无意于书法,却承继了书法的正脉——傅雷尺牍的不可复制的个性特征与清雅刚正的文化意义,让人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之美。当代书法不容乐观,重要一点便是部分书法家文化素质的低下,书法是一项综合艺术,其核心要素便在于文学,当代书法仅仅是一部分人以艺术的名义进行的单一书写,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书法家为掩饰自己的文化局限,把展厅神圣化,把视觉冲击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判断高度,与传统书法进行可笑的区别。”

  11时登机,目的地是北京国际机场的3号航站楼。庞大的3号航站楼,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产物。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2 沪上四日 □张瑞田 2009-1-10 美术报000322009-01-1000013;48256DEA008181F54825753600261BD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