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为《与但丁讨论神曲》的巨幅油画近日在网上沸沸扬扬,热闹非凡。上网以此为关键词一搜索,结果栏里竟有8000余与之相关的内容。几大门户网站和著名的美术专业网站都有这个消息。对于一幅画来说,这样的热度是许多画家梦寐以求,可望而不可及的。
看着图觉得十分眼熟,一查,果真是在《美术报》2007年1月13日的39版刊登过这件作品和介绍文章。照理说一件两年前就完成的作品,在当时波澜不惊,却突然在两年后大热,似乎有点蹊跷。
始作蛹者是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在3月17日刊登了这幅画和报道,之后国内的报纸、网站纷纷转载和深入报道。据传一开始还不知道此画的作者是谁,经过多方“猜测”后,却发现原来是国内的三位画家所画。墙内开花香到了墙外,现在又曲折地传回到墙内。也难怪,出口转内销的东西,往往更令人信服,更能引起大众关注的目光。
一件油画作品成为了热点,当然是好事,但仔细一看关注的热点似乎都以好玩、有趣为主,与作品的艺术性基本无关。画面总共画了103人,有政界、科学界、文艺界、体育界的世界名人,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谁,而有一些人就需要仔细辨认了。因此也引发了国内外网民们认那些不眼熟的人的热潮,其中站在画面右上方城墙上似乎在看热闹的三名亚洲人,则伤透了不少人的眼神,怎么看都不像是名人,弄不明白到底是何方神圣。游戏似乎更加好玩了,吊足了人的胃口。
一件能被公认为优秀的作品,在内容上一定要有相当的精神含量,有比较高的品格,对社会有一定的价值,另外就是艺术表现形式,其绘画语言的表现要能够传达你所希望表达的内容。记得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先生说过:“思想、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的价值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在此绝没有贬低这件作品在精神含量、思想含量等方面的价值和绘画的技巧性。但如若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是集中在这些方面,似乎这本身就是一件绘画作品的悲哀。看上去,这更像是一个娱乐事件。
把一些敏感的政治人物加以调侃,这似乎是国内艺术标明当代、先锋的投名状,这件作品也不例外;让不同领域不同时空的著名人物济济一堂,让本·拉登和布什躲猫猫,让成吉思汗和那破仑并驾齐驱,让李白甩了毛笔用打字机来写诗,体现出的观念性可能正是作者引以为豪的,但这种手法在一些当代作品里并不鲜见;作品选择的名人大多依据作者个人的喜好来取舍,名人的定位缺乏一定的依据;也许是受名人资料的限制,画面中很多人的造型和表情有些呆板,甚至僵硬……
首先刊载消息的南方某报新闻标题冠以了《中国最牛的油画×××》,本来,农历牛年,取个与牛有关的标题,应应景,无可厚非。但这个“牛”字前面还加了个“最”字, 中国人历来喜欢这个“最”,做什么事都喜欢和“最”字沾边,许多世界最高、世界最大、世界最长的东西都被吉尼斯记录在中国名下。而许多媒体转载时都纷纷冠以这个标题,以一传十,以十传千传万,看来,这件作品想不最牛都难了。一幅画里同时出现这么多人,这么多名人,到是可以申请一下吉尼斯纪录,也许可以更牛了。
这个“最牛”外国人翻译起来可能有点累,但发明这个词的中国人,是最能体会其中的含义了。几年以后,当人们渐渐忘了这热点的起因后,就只会记得这称号了——“中国最牛的油画”就是×××。
问题的关键是作品的最后去处,如果是因为成为了中国最牛的作品因而有了最牛的价值,身价暴涨,那诸多热心的网站热心的媒体热心的读者可都成为了幕后的无名推手,包括我们,呵呵,难辞其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