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视点

青春的状态

  改革开放30年以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使都市青年一代成为时代发展的生力军,都市青年的生存状态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综观此次油画展,其中以都市青年的生存状态为创作主题的作品比重明显超越历届全国美展,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从各种层面对此进行了解读。

  20世纪60年代、50年代甚至40年代的艺术家,坎坷艰辛的人生经历使他们更多用欣羡的眼光看待都市青年一代的朝气蓬勃,沈行工的《迎春》、门简成的《驴友》、万栩的《假日》等作品在描绘都市青年的阳光灿烂的瞬间也追忆起那段流逝的青春印记。同时,丰厚的知识与阅历也使老一辈艺术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都市青年一代存在的问题,颜苏平的《3G生活》勾勒出在沟通无极限的世界中的一个孤独、麻木、茫然的都市女孩,科技的日新月异把都市青年一代的渴望与欢欣,终于稀释成了无所谓的平淡,3G了,我们还需要什么?

  此次油画展,许多70年代、80年代的青年艺术家并没有刻意选择宏大的历史题材,那种情感遥远而暂时无法深刻体味;也没有趋附新卡通绘画的图像,那种喧嚣过后的若有所失,他们更多地回归于自我的真实生活,去记录、去思索、去追问。然而,青年艺术家并不同于老一辈艺术家的隔岸观火的理智,他们没有明确的或单一的价值观,更多的是似是而非的不确定,这是游离于是非对错之外的广袤灰色地带,邓洧的《宁静的空间》、刘晟的《精神贵族之从这里出发》、肖旭的《“拟物”情结》等作品都传达出这种不确定的情感,迷惘、困惑、模糊、矛盾,这或许是身在其中的不能自醒,但更或许是深陷其中才能深深体味到的细腻与丰富,是通往诸多可能性与多样性的困顿与历练。

  审视这些“都市青年”形象,可以感受到学院派的艺术背景给这些青年艺术家带来了较为全面的技法语言,相似的青春状态也带来了更为真切的感受,但是有些作品在对事件、人物的提炼方面略显不足,有点刻意而为之的舞台效果;有些作品侧重于对人物外在形象的深入刻画,而忽略了对存在关系的感悟,弱化了人物形象的质感与力度。

  青春的状态,似乎我们一切都有了,但又似乎一切都还没有,那么我们还需要什么?这应该是值得青年艺术家思考的问题。


美术报 视点 00002 青春的状态 ■张 娜 2009-10-10 48256DEA008181F548257649004F86C8 2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