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视点

文章导航

“写生”看当代

  写生与主题创作                    

  近年来,中国美协在深入生活、写生采风方面的重视与推动程度,与美协有关领导的推动密不可分。

  重走“红色之路”,对于关注历史、关注历史题材创作的美术家而言,是一个宝贵的机会。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认为,“红色之旅”是在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纪念地和博物馆中,体察人文风物、感受红色文化、重温革命历史,对于美术家是一个深入生活重新体验并学习的机会。

  通过开展系列的革命纪念地写生采风活动,也是增强革命历史责任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当下文化建设贡献美术家的力量。美术家在感受生活和接受思想洗礼的同时,用色彩和画笔,来表达对革命历史的感念之情、对红色革命之地的憧憬之心、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

  “红色之旅”写生活动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写生用笔触感悟这种历史的变迁,由此才可能勾画并塑造出绘画之中的历史图景与英雄形象。而对于当下美术创作更为深刻的意义,则在于唤起艺术家对于用眼、手、心这种写生方式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重视,以此矫正当下绘画创作中的积习流弊。

  采风中,画家们轻装上阵,脱去日常的工作负累,专心于创作,在山涧溪旁、在戈壁沙漠中,平日里的那分严肃被创作中的洒脱取代,风采迎风而现。

  采风写生是个好方式,然而效果如何,这是美协最为关注的。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谈到,这次中国美协组织发动的采风之旅,以及为响应近期刚刚结束的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的号召而开展的新疆美术采风活动,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能否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是每一位艺术家都需要认真对待的。

  画家们的感受特别强烈,特别是对要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打破传统这一主题的条条框框,用新的视角理解体会,反映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气质。对此,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深有体会:当年的革命旧址已非原貌,虽然局部被重点保存下来,但周围的环境与所处的时代生活已经完全变化了,我印象中的黄土高原现如今已经满目苍翠,昔日贫困落后的老区有的已经成为经济发达重镇。

  从新的生活元素、新的历史角度、新的人文环境、新的时代背景、新的时代精神,以至于创作者新的审美眼光和创作心态出发创作,是当下写生采风到创作需要注意的技巧之一。

  另一方面,写生需要忠于自然,但同时也不能丢掉各地自然、人文精神,不能照搬照抄,既要做到“外师造化”,还必须讲究“中得心源”。

  老一辈艺术家的经验,历历在目。1960年,当时身为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的傅抱石,率领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一行13人,在3个月的时间里,行程二万三千里,在这次开宗立派的写生“长征”中,傅抱石很少动笔,常常是只看不画,或者只是简略地画几根线条的速写以帮助记忆,他把对自然的感受全部印在记忆中。在“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创新思想的激发下,后来他借鉴历代山水皴法,结合对地质学的研究,创造并丰富了“抱石皴”技法。黄宾虹一生深入生活,到各地写生,直到90多岁都没有停止过。黄宾虹的很多画中落款处都有对所画山水地域的题记,后来有学者专门研究这些落款,却始终无法找到其山水中相对应的确切位置。洪世清曾回忆他陪黄宾虹自上海回杭州途中的写生,说黄老先生埋头画的多,而看的少。傅、黄二人,虽然一位多看少画,一位少看多画,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写生中对自然的领悟都是了然于胸间,都是做到胸中有丘壑,在“外师造化”的途径上他们同样极为重视写生,在“中得心源”的路上他们也同样走得很远。

  写生与“功利”、“浮躁”                

  在一天开幕几十甚至上百个展览的今天,面对着数以千计的作品,让我们不禁也要问:在愈发充斥功利和浮躁的媚俗画界,还有多少画家甘愿千辛万苦、耐得寂寞、跋山涉水忠于艺术创作?

  “现在画国画的人比任何年代都要多,但恰恰是海派中最庸俗的东西被推广、被理解,整个国画质量在下降。”上海美协副主席卢辅圣在评价如今的“海派”时直言不讳。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有些书画家的功利心太盛,很容易受市场、展览等因素左右,为迎合大众口味从事创作,以致丧失了绘画的主体精神。长此以往,艺术创作沦为仅作牟利的工具,书画家价值观丧失。

  美术界的浮躁态度,直接后果是造成了精品力作缺失。受利益驱动,有些年轻画家花钱投在名师门下、参加速成班、搞商业炒作、找媒体包装,进入市场便能有每平方尺成千上万的要价,比一些潜心研究艺术的著名老画家的画价还要高,成为国画市场的一大怪现象。

  刘大为认为,画作若想给人民群众以艺术享受,画家必须具备广泛的社会阅历、社会知识,尤其是与大自然、与人民群众多接触。那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似的速成品不可能流芳百世。

  创作上功利与浮躁的背后,美术教育也难辞其咎。从当代美术教育的客观现状看,因为美术专业文化成绩要求低,一些本不热爱绘画的学生为考大学而学绘画;在主观上,这些就读于美术院校或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美术的道路上是相对被动的,虽然美术院校每年的固定写生活动形成了某种圭臬性,但也很难从主观根本上改变什么。

  艺术创作自古以来都是“慢工出细活”,“功利”与“浮躁”不应成为美术界的代名词。伴随着市场一步步成熟与买家态度的理智,浮躁的态度必将被理性所淘汰,同时,目的性太强的作品同样也会被甩在时间的漩涡中,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是艺术家文化艺术修养和深入生活创作态度的集合。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视点 00004 “写生”看当代 2010-07-24 nw.D1000FFN_20100724_3-00004 2 2010年07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