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方薰《山静居画论》读书札记
■谢江岚
方薰《山静居画论》是清代画论中的优秀之作,作者从创作实践出发,极为精到、全面地论及各家画派及各种画法。此作内容丰富,不因袭前人陈言,有着独到的理论见解,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方薰结合书画讲求“趣味”的时代风尚,在苏轼提出画法、画理的基础上首次将画理、画法、画趣相统一,并说明三者的关系:“有画法而无画理非也,有画理而无画趣亦非也。”将画理、画法、画趣三方面作为绘画创作和品评的标准。这是方薰的独创,为清代画学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其次,方薰认为气韵由笔墨产生,与前人“气韵必在生知,不可学”的理论不同。他不否认气韵来自“生知”,但更强调“学知”:“昔人谓气韵生动是天分。然思有利钝。觉有后先。未可概论之也。委心古人。学之而无外慕。久必有悟。悟后与生知者殊途同归。”认为人的天分不能一概而论。倘若潜心研习古画,日积月累,与天分高者所达到的“气韵生动”的境界是一样的。而且“气韵有笔墨间两种:墨中气韵,人多会得,笔端气韵,世每尟知,所以六要中又有气韵兼力也。”方薰将气、韵二者相连,认为气韵既生于“笔”亦在于“墨”——笔主取气,墨主取韵;笔中又有韵,墨中亦有气。只是墨中气韵易得,笔端气韵难寻而已。方薰认为笔端气韵“世每尟知”,其用意在于对用笔的强调,这就矫正了有墨无笔的弊端。
方薰反对摹古之风,提出画有画法,但没有一定的方法,即使是“六法”也为“画之大凡耳”。可见,在方薰眼中,“六法”已不再是金科玉律。他以画谱为死法,赞美宋迪、郭忠恕、朱象先等人对画法作种种创造性的尝试,认为各人需意会而灵活运用,才能“法亦妙有不同”。虽然方薰认为没有一定的方法,但面对画理,不能不加以研究,因为各种事物都有其常理,即其本质与规律:“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出之于笔,乃臻神妙。”掌握了画理,笔下的形象才能生动传神。
方薰推崇“逸品”,但并不认可那些随意涂抹、忽略形似的“逸品”之作,反对以“草率”冒充“士气”:“ 随手涂抹,便夸士家气象,无怪画法不明矣;”“后人朝学执笔,夕已自夸为得士人气,不求形似,能无愧乎?”因为“逸”是画家超脱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在画纸上的体现。真正能够称之为“逸品”的画,其形象是经过高度概括、用精炼的笔墨表现的,而不是那些“随手涂抹,便夸士家气象”的作品。这就严厉批判了那些借“逸品”欺名盗世之人。基于上述原因,方薰对于写意画持批判的态度:“写意画最易入作家气,凡纷披大笔,先须格于雅。静气运神,毋使力出锋锷,有霸悍之气。若即若离,毋拘绳墨,有俗恶之目。”在文人画家居多的清代画坛,写意画盛行。方薰的这一观点有助于纠正随意涂抹便夸士气的画坛歪风。
方薰《山静居画论》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其贬斥画派门户之见:“法派不同,各有妙诣。作者往往以门户起见,互为指摘,识者陋之。不知王、黄同时,彼此倾倒。韩、孟异体,相与推崇。惟其能知他人之工,则己之所造也深矣。”认为画家应打破门户之见,互相推崇、互相学习,兼收并蓄,才能有所造诣。
方薰《山静居画论》中还载入了其生平所见名画的记录。而在今天,这些名画的原迹已大半看不到了,因此方薰所作的名画记录是极其宝贵的资料。而画论中对历代画家的品评也犹如一部简明的绘画史供我们参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