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评论

以像写神 以言立意

——谈程小琪的荷花系列

  今年秋,程小琪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个展,展示了一批大画幅的荷花作品,这批作品有工笔、有写意,在表现语言方面,有以传统笔墨画的,也有以西方现代构成手法完成的,还有以德国表现主义的笔触与色彩画的,更有直接参用荷叶肌理表现出来的。可谓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中蕴含一种“比德”的观念。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因为有仁德的人宽厚、沉稳,心境雄健、博大,故从山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智者乐水”,是因为他的才智与思维如同水一样是活跃、进取、流动不止的,因而从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荷花也是如此,在数千年儒家文化的浸润中,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让这种草本植物承载着多种文化寓意,如“出淤泥而不染”、“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从而使其成为了传统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修养自我的写照,并产生了许多诸如八大山人、齐白石、潘天寿这样以像写神、以言立意的画荷大家。

  从中国文化的特性来说,以像写神、以言立意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道家哲学将宇宙自然的根本归结为“道”,认为“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所谓“有”,是因为道之为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也就是说,“道”是真实的存在,包含了“象”、“物”、“精”等有形的东西,现实物象的千差万别也都是由“道”产生的;所谓“无”,是说“道”又是没有具体的形象,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也就是说,“道”具有“无”和“有”双重属性,可以是一种有形的物理形态,也可以是一种无形的观念形态。而荷花一物,在程小琪的眼里,则如同“道”一样,是“有”(荷花的物理形态)与“无”(荷花的观念形态)的综合体和统一体。故他画荷花,首先注重的是荷花作为物质存在的“有”,正因为有了物质的“有”,才有可能运用艺术语言表述精神层面的“意”,也就是“无”。

  在传统绘画美学中,“意”居首要的地位。就“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而言,“象”比“言”更接近于“意”,因而传统中国画均着眼于立“象”以近“意”,把“言”视之为立象、表意的手段和工具。小琪的荷花同样注重“言”、“象”、“意”三者的关系,所不同的是,他更强调“言”本身的美学意蕴,更注重以“言”消解“象”而达到“意”的阐释。在他的作品中,荷花作为“象”的存在,其实只是他以“言”立“意”的符号,他所关注的并不是画中荷花是否与现实中荷花形似的程度,他并不太在意于笔墨本身是否一定要传达出“象”的品貌,而是着眼于笔墨的内质表达,即笔墨阐述时的笔感、笔意自身在画家无意识中构成的“文化密码”。他在宣纸上用墨、用彩纵横涂抹,呈现的图像剥离了传统绘画的历史沉积,既消解了古典荷花图式固有的程式化语言,也消解了人们对文人画荷花固有的和习见性的阅读习惯,给人以一种新的视觉感受。

  读小琪的画和与他交谈,都能感受到他徘徊于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作品中那些以线条描写物象的执着,显现出其对传统笔墨深切的眷恋,但以现代构成为主体的语言图式,以及把画荷花当画山水的新思路与新实践,则消解了传统绘画状貌物象的单一功能,使它在事实上已不是传统话语的延续,而是现代知识分子情绪与心态的置换。从本质上说,他还是一个传统情结十分浓厚的画家,他的画作中存活着一种传统笔墨的精神和情绪,也正因为这份传统情结,他在创作荷花时,不被某一孤立的事物所限,荷花的物象也好、表述的语言也好,都不过是“道”的有限的外在形式,是“意”的表达。


美术报 评论 00011 以像写神 以言立意 2012-10-13 2752829 2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