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阅读

前言后语

《笔歌墨舞——李震书法集》前言

  前言后语

  《笔歌墨舞——李震书法集》前言

  ■张如元

  母亲70大寿,儿子将自己近年书法作品集结出版,既作为贺寿献礼,又作为自己20来年书法学习小结,这在以前还很少有人做过,是很值得称道的雅事。所以,李震要我作为一个了解他学习书法全过程的老师,写几句充当前言,我就愉快答应了。

  温州书法被人看好,被称为书法大市、书法强市,是经过三代人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这里所说的三代人,第一代人以王荣年、马公愚、方介堪、张鹏翼、陈铁生及徐堇侯、夏承焘、吴天五等为代表。他们或专擅金石书画,或专长学术研究,传统文化深厚,书法成果卓著,是现代温州书法的开创者。第二代以林剑丹为代表,他们受上一代诸多耆宿的亲炙指授,在10年浩劫结束以后涌现的20年书法热潮中坚持清雅秀润主调,在传统主流文化相对衰弱的当代,承前启后,孤军突起,使温州书法再度辉煌。第三代崭露头角于新世纪,他们壮健热情,生活安定,思路开阔,勇于继承,敢于创新,是本世纪方兴未艾的主力军。李震就属于第三代中的佼佼者。

  李震学习书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师生商定从笔法雄厚结体宽博的颜体入手,先把笔练厚实,在运笔是“书写”而不是“描摹”或“涂刷”的过程中,精到笔法,开张间架;通过长期的临池和鉴赏,体验判别大气磅礴与粗野、高雅与低俗、秀润与纤弱、雄浑与重滞、端严与刻板、沉实与僵硬、流转与飘浮、平淡与怪险等等的区别,既练手又要练眼。第二阶段是换帖。温州素来尊奉“二王”,我自己青年时代在“二王”身上也下过工夫。李震当然也可以潜修“二王”,但我们认为一个地域的书法群体如果长期密集于某一种书体,固然有集思广益、精益求精有利一面,但近亲繁殖,书风单一、思路狭隘的弊端也显而易见,这既不利于人才的涌现,也无益于地域艺术的拓展。所以我们选择温州历来书家尚未涉足的黄山谷作为重点。那十来年时间,他在机关任秘书,几乎把公事之余的全部精力投入书法。这如果也用“临池”二字来描述,他的勤勉之情似乎也可以用“池水尽墨”来形容,所以甚得林剑丹、陈铁生等先生行家的赞赏,受益多多。那时我们的工作都还不繁忙,住得又比较近,与他先后同时来学的沈潜、南剑锋一起观摩切磋,颇得师生之乐。

  进入新世纪后,是他书法的第三个阶段。本集里的作品可以作为代表。这期间他走上了区县级领导岗位,繁忙之余仍然不间临池之志,办公室里摆着文房四宝准备随时挥毫洒翰,还将自己的作品分赠属下让他们装裱张挂也把办公室布置得像文士的书房,比其他部门平添了许多文明风雅气氛。不因为身份的变化而抛弃自己的爱好,反而钻之弥坚仰之弥高,还“利用职权”让诸多同事下属沾染高雅文化的润泽,这是我很赞赏的一面;另一方面是在目前机关干部和首长能拿得起毛笔写得出像样字的确实已寥若晨星,他作为常委组织部长,这阶段“首长题词”的时候多了,动辄六尺八尺擘窠大字,有时为了追求笔飞墨舞的酣畅淋漓快感,求气势求视觉刺激,自然也就少了一分求精的耐心。所以我常用师长和同道的双重身份,告诫他以本职工作公正廉明告慰师友父母,作风不妨雷厉风行,但挥毫洒翰仍应从容不迫,徐迅迟疾有度,在酣畅淋漓中注意韵味的传达和力量的内含。所幸的是,他都听得进去,并付诸创作实践,在这册作品集里能够较好地体现他以黄山谷为主调,把字写得笔法厚实间架开张的艺术功力和追求。如果对这册作品集还有什么苛求的话,我送他一句话:百丈竿头求进步,三千世界是全身。希望他把运笔的速度对比更拉开些,把笔法更厚实些,间架更开张些,章法更错落有致些,从而将作品的品味境界更提高一些。其实这些对他不应该算是苛求,因为我相信他是不难做到的。


美术报 阅读 00022 《笔歌墨舞——李震书法集》前言 2012-10-13 美术报2012-10-1300009;美术报2012-10-1300011;2737651 2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