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是怎么炼成的
■潘剑锋(视觉设计艺术家)
任何沟通设计的促成往往不是设计师的一厢情愿,需要许多其他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五百万人口的芬兰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近日我们很幸运为“2012世界设计之都-赫尔辛基/上海芬兰革新设计周”设计海报,才真正体会到高品质的幸福生活源自人们对设计的细腻理解、务实态度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及平等交流,因而特地翻译了几封我们的来往邮件,以飨读者:
时间: 2012年9月14日,潘写给:约里奥、蒂娅、瑞娜、宝来娜
主题:芬兰革新设计周海报设计
大家好,请查看附件的两张海报设计。我的核心概念是为革新设计周创造一个强烈的视觉影像,从而可以吸引人们参与分享我们的设计能量,欢迎他们一起碰撞设计新思维。
方案一好似一张革新设计周视觉识别设计的插画,将中国和芬兰的设计思考链接碰撞在一起,同时也表达一种分享和敢于挑战不同的精神。
方案二的设计来源于我为革新设计周不同主题日创作的中文字体。在这里,我试图将它们重新组合放在一张海报里,所以人们可以清晰地阅读海报中呈现的信息:开放-芬兰革新-为你-学习-设计未来-超级能量-色彩生活-提升-品质-生活。
这只是设计的初稿,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时间: 2012年9月14日周五上午7:18,宝来娜写道:
大家好,谢谢分享海报的设计,我很难判断哪个方向更好。也许是第一个吧。但是可否更容易阅读一点(week呈现得不是很清楚)这个设计倒是可以让我驻足思考。作为海报这个媒介,我想这是很好的效果。
至于形式,我觉得海报应该是竖的版本,而不是横的,因为相比之下竖的版本容易找到粘贴的地方。
关于海报上的信息,我想我们需要更多的文字内容来描述革新设计周是什么,需要更多简要的关键词和芬兰最著名的品牌(比如:愤怒的小鸟等)。因为设计新思潮、未来、品位等词语过于抽象而且可以联系到世界上的任何国家,所以海报上我们需要阐明我们的独特性并易于理解。我的意见是应该需要添加以下内容:10天,40场激动人心的工作坊、讨论会、论坛和展览,设计炫彩生活-当代芬兰设计和玛丽美歌(Marimekko),芬兰、愤怒的小鸟、玛丽美歌、诺基亚、圣诞老人、阿瓦阿图的故乡,网站地址和微博等等。因此我们需要为文字留出足够的空间。海报的图像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为之驻留,而文字内容将帮助他们找到更多信息并且了解如何参加。
仅供大家参考。
时间: 2012年9月15日周五中午12:16,瑞娜写道:
嗨,精彩的作品!海报的功能就像是一张购物单,如果单子太长,你可能一半的内容都记不了。海报的基本目的是传播一种强烈的感觉或思考。在革新设计周的设计中是唤起大家的兴趣并促使人们来点击网站,他们可以在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
时间: 2012年9月15日周五下午 14:09,蒂娅写道:
嗨,潘,棒极了!这是一件吸引眼球的、震撼人心的作品。我完全同意瑞娜的意见。我的建议就是在海报上添加二维码,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用手机来扫描,而且符合革新设计周功能与美观并存的理念。
时间: 2012年9月15日周五下午 14:40,约里奥写道:
嗨,潘,很棒的作品,我倾向第一个方案。我想我们还需要添加一句标语来告诉大家革新设计周是什么。同时我们需要问自己:我们将在哪些场合来张贴这张海报?
在街头,人们很匆忙,最多只有5秒的注意力;换成在美术馆的广告牌上,你需要和其他的海报比拼;在大学校园里,情况又更加复杂,因而海报的尺寸变得很重要。
过去十几年,出现了各类海报比赛,组织方也乐此不疲,似乎这样的活动比较“出效果”。曾几何时,海报成了许多年轻设计师的唯一作品,他们更以参加各类海报比赛的成绩作为自己的金字招牌。殊不知为了比赛而创作的海报就像是花拳绣腿,多半是一些过时的形式堆积,而这样的“设计”又是为谁创作的?领导、评委,还是大众?又有多少评委会去考核海报的社会效应和它的发布渠道等实际作用?当我们在大谈创意设计就是生产力的今天,可否应该更加实在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