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刚水彩艺术作品展
(巴黎 杭州 北京 上海)
(上接第31版)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周刚的水彩画作品,其背后是对生命的关注。他作品中的都市女性题材,是对女性生活的关注,这种关注可能更多的是困惑、迷惘和轻松的状态,但他靓丽的色彩表现,让我们感受到对主题的一种宣示。矿工原本让我们更多联想到的是苦难、悲剧,但从周刚的作品中反映的是平和、平静与硬朗。这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对比,都市里的女性,生活富足,但她们的精神是迷惘的;而矿工在物质上是贫乏的,但精神坚定,这中反差带给我颇深的感受。周刚是陕西籍的山东大汉,他在西湖边上获得的情感是非常细腻的,他将西湖作品的描绘与生活亲密契合。从他的作品当中可以寻找到我曾经非常熟悉的景点,熟悉的情感碰撞,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是画家起伏的个人情感的流露。
周刚作品的线条具有书法的意味,这对一位水彩画家是非常难得的。之前大家都谈到他画面中的信息量非常大,我反而认为并非是信息量的问题,而是艺术家自身在接受了如此多的信息量后,如何进行行之有效巧妙的整合。而作为从事城市设计的学院领导,他有那么多的赚钱机会不去做,却将时间和精力用在绘画上,可以看出他难能可贵地耐得住寂寞,这跟他对水彩画的那种热爱相关,可以说,艺术对他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吴洪亮(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北京画院历来展览的多是中国画,但画种的不同对于参观者来说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是否能打动人。在周刚的“蓝色西湖”系列作品中,我能体会到他想尽力保留住瞬间或是那一刻的感受。西湖不一定是我们印象中的,色彩是褪去的,简单而又朦胧,也许在周刚画这批作品时,西湖在那一刻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具有独特的自我感受,也让观者与作品进行了一次共鸣。矿工系列无疑是个大题材,尤其运用水彩去表现这种沉重的题材,也会想起周思聪笔下的矿工,我们觉得它们有着相似的共同之处,即可能只看一眼,这一眼就是能否感动人。
比如黄宾虹的精微,是他每一笔错落排理出的节奏;又比如一个工笔画家,可能是对形、边缘线的热衷。周刚来自杭州,看他的水彩作品,确实想到黄宾虹、李可染和林风眠。其中有一个共同点,恰恰与周刚可以做出呼应,深色背景下的那点亮光,这也许是一塘活水。在周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色彩和墨、水撞击的墨骨味道。
钱晓鸣(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
周刚不只是画画,他也在进行水彩画学科的梳理。他主编了《世界水彩六百年》,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工作,对于水彩画的经典作品和风格进行梳理,并且他将中国水彩编入了其中。他走的路是画家的路,却又在承担着学者的责任,这是一条很特别的路。
周刚在作品、在艺术手法上是创新,他把纯粹的水彩笔触,特别是对线条的把握,加入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和写意性。同时,他将水彩画以学科建设的态度,带入个体的创作。周刚的水彩画是“狠”的,这打破了传统水彩的柔美,却保留了水彩的水性,这实际上也是水彩画进入中国以后,中国画家对此所作的独特思考,这点在周刚的身上体现得非常彻底。而他的风景画是具象的,人物画又着力在表现人物内涵上,因此他既寻找了内容,有增加了形式感觉的诉求,他以这种不断对自我发问的态度,对水彩画的深入性和主体性进行了很好的推动,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这极为有意义。
江建文(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首席编辑、美术编审):
周刚是我认识的画家当中,比较注重理论、学习的一位画家。周刚也是位非常刻苦、非常拼命的艺术家。
在我看来,周刚与今天在座的陈坚、赵云龙和刘寿祥,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区别。我对他们作品的理解是以团块、线条,表现出色彩在平面上的塑造,这样的作品很难得,线条的经营很容易造成画面的粗糙感,在表现性的色彩上,如果表现性色的重量高于一些散色,可能会过火。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冬季到现在,周刚“园林”系列和“蓝色西湖”系列作品,可以说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虽然是“团块”、“平面”,虽然是表现性色彩,但是色彩具有修养,尤其是园林的灰,灰中带红的红,灰中带绿。在以后的创作中,我觉得周刚仍需要慢一点,只有慢一点才会有更多的思考。如果慢一点地画,你就会使画面更加完美,如果慢一点地画,触目惊心之外还会有很多微妙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