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同行20年
我与《美术报》
的20年
■何鸿(浙江 杭州)
1993年7月,我刚得到浙江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美术报诞生了。我的美术生涯和美术报一起成长,因为美术报的主办单位之一是浙江美术学院,而且中坚力量大多是浙江美术学院的老师和毕业生。如今20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
因为美术报的副总编辑潘耀昌先生是我在浙江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系主任,因此和美术报的接触多了,也曾在美术报实习。(这也让我想起了和潘耀昌老师的一段善缘。1992年我在杭州塑料泡沫材料厂务工,想考史论系。正巧去美术史系咨询考试情况,碰到潘耀昌老师,潘老师友善地给我开了复习书目,并叮嘱我考试很严格,还有面试。回去好好复习吧!)我们班当时是10个人,上一届4人,大多给美术报写稿。实习期间,朱国才、傅通先、周瑞文、郑巨欣、高天民等老师,还有成为今天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赏专业特聘教授的叶子老师,在美术新闻组稿、征文、改稿、编辑等方面帮助很大。后来舒眉学姐、章叔标学兄、王平学兄等也去了美术报任职,他们的关照也让我记忆深刻。但遗憾的是叔标学兄不告而辞,年纪轻轻驾鹤西去,这是让我们难以接受的情感悲剧。想当年在南山路222号小楼夜聚,畅饮而叙,谈美术史,谈人生,至今想来意犹在心。美术报实习的这段经历和宝贵经验或许为我后来在上海朵云轩(上海书画出版社)任职美术编辑工作埋下了善根。
读美术报成长,是那个年代最大的收获。美术报创刊号上首页的两个标题:“上海:成功的一槌”,“杭州:艰难的一步”。这篇叶子老师的《沪杭两地中国书画拍卖会引出的思考》至今20年,我没有走出这片“沃土”。在浙江美院学的是美术史,但爱好的是收藏。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便开始“收藏”。那是买到清朝乾隆年间的官窑器,2元钱。当时教授的工资应在300元左右,也是相当便宜。我记忆中,花了1.5元买到清代石涛的山水画,,但卖出去的价格是1200元。留到现在或许是1200万元。国际投资界在半个多世纪前就预测,艺术品是所有投资中回报率最高的,当然是指正确的投资。2004年我从上海朵云轩调回中国美术学院,任教艺术鉴赏专业,其中《艺术品市场与管理》精品课程明显得益于美术报这篇新闻稿。艺术鉴赏、鉴定、收藏、拍卖、市场、价位、落槌、成交、税收等概念走进了我的专业视野。不仅如此,收获更大的是那时我已对“美术文献”的收藏有了浓厚的兴趣,至今还留有1986年11月由《浙江日报》创刊的《大众美术报》创刊号,刊名由吴作人先生题写。如今翻起,备感亲切。
人生讲求因缘,睹物思人、见物思情,今年恰逢国立艺术院85周年,整理美术文献看到美术报的创刊号时,兴奋不已。想到美术报创刊时的4个版面,到今日104版,这是几何级数的增长,美术事业可谓隆盛。我们读书时的浙江美术学院一届招收不到100名学生,到今日每届1700余名学生,从考生数几千人到今日近10万人,由衷感叹!我们也从弱冠之年到今日“奔四”,顿感岁月易老,而美术报正值“弱冠”之年,青春正在,想必10年后 “三十而立”,伴随着中国美术事业“润艺细无声”,也祝美术报健康发展,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