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中的鸣响
——大魄之格的刘焕章
□廖少华(湖南 长沙)
每位卓越的艺术家都会有与众不同的足迹。著名雕塑家刘焕章先生虽然已85岁高龄,但依然不停地敲打着无声的石头,为中国的雕塑事业增添异彩。
刘焕章先生成名甚早,许多青年学子可能对其人其艺已经陌生。他195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班,毕业后留在中央美院雕塑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先后参加北京展览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场及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的大型雕塑创作,是目前健在屈指可数享有盛名的老一辈雕塑艺术家。
人品与艺品的大魄之格
笔者与刘焕章先生幸识已有30个春秋。笔者首次拜访他是在1985年10月的一天晚饭后,当时他住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东石槽小巷。进至他那狭窄的小屋后,正巧有两位上海的客人在侃侃而谈。客人十分内疚地说:“请您到上海参加城市雕塑评审会,我们十分愧疚接待不周!”事后我才得知,刘焕章到上海火车站时与接站人员侧身而过,后来他就在附近的普通旅馆住下了。第二天他出现会场让大家十分惊讶,对他纯朴的作风表示敬佩。在人们看来,大艺术家就得有大架子。刘焕章是著名雕塑家,应该有“大驾光临”的排场。纯朴的艺术家刘焕章主张“艺术品应力求朴实无华,脱俗而不媚俗”,他真正做到了人品与艺品的合一!
刘焕章说:“人有人格,画有画格……格是精髓,是生命,”“书法的充格……因为有大魄之感。”他的为人之格是真诚,创作之格是朴实。《橡胶女工》(木雕)、《叶剑英元帅》(铜雕)、《沉思》(大理石)等作品,小中见大,势大而不空洞;简中有细,细处重在传神。他认为雕塑作品无论大小,他认为“求全势必平庸,(平庸)则少独特精辟之见”;“他喜欢中国古代艺术的饱满、不僵死、静中有动,富有生气”,“他最崇尚西汉霍去病墓石刻之对民族气质的表现……喜爱六朝雕刻之超尘不俗”(李松评语)。这种大魄的人格与艺格,是刘焕章艺术风格最为明显的标记。
虽有沉寂而常鸣响
刘焕章先生虽年已耄耋,但他仍在追求人生的艺术之梦;虽然早已告别了东石槽那“三间小屋”,但迁到红庙北里新居之后,仍然把仅有的面积最大程度用于雕塑创作与研究。前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我再次拜访这位阔别多年的艺术家。虽然那天小区停电,但我通过相机闪光灯还是捕捉到陈列在客厅与室内的不少佳作。环顾客厅四壁,都是大大小小的新作品;走道上除了过人之隙,余者都被作品所占;后花园不到20平方米,是他从事创作的重要场所……他用朗爽的声音对我说“艺无顶点”,“艺术家就是要干好活(出好作品)”。
在拜访中,我发现刘焕章先生继续探索雕塑创作的形式美与内涵的统一问题。在注重作品整体效果的基础上,有些作品出现简洁中的灵透。室外雕塑稿《绿色·和平》(青铜)是这种探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位近些年美术界看似有所沉寂的艺术家身上,他那种饱满的创作热情和睿智的艺术思维,仍在不断地伴着铁锤的敲打声,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