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艺得美术馆新春推出
俄罗斯现代美术之路文献展
■杨艳滟 唐永明
2月28日-3月31日,西溪艺得美术馆将推出俄罗斯现代美术之路文献展,这是该馆迁入西溪乐谷创意产业园1号楼新馆后的首次大展,共展出梅尔尼科夫、萨科洛夫等10多名俄罗斯人民美术家和功勋艺术家的油画精品100余幅。展览不仅能满足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需要,而且也会为我国的油画家和理论家提供一次对俄罗斯绘画艺术发展全新认识和深入思考的机会,还可成为中俄艺术文化交流的又一次见证。
百幅油画凸显俄罗斯油画传统文脉——有追寻,也有梦想
俄罗斯油画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使得它在世界艺术史中独特且璀璨,列宾、苏里科夫、康斯坦丁等世界级大师如同这条艺术银河中灿烂的恒星,照耀着俄罗斯油画的变迁与辉煌。纵观俄罗斯的油画历史,“现实主义”无疑是重要的关键词。“现实主义”最早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但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文学批评将“现实主义”带到新的台阶,俄罗斯则迅速吸收并本土化了这个思想,并且创作出众多世界经典的现实主义文学与艺术作品,如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具有3个特点: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描写的客观性。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一直秉持着这3个特点,并加以民族化使之融于宫廷乃至市井。从18世纪初西欧写实技艺的求学到19世纪上半叶批判现实主义的出现,再到19世纪末期巡回展览画派的人民抒唱,直至今天俄罗斯当代艺术家对生活的孜孜描绘,俄罗斯的油画尤其是现实主义的油画在经过数代人的传承与革新后,成为世界油画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初,曾经将俄罗斯美术推向顶峰的“巡回展览画派”,在现代艺术大潮的冲击之下不复存在了。但其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却一直传承下来,并影响至今。“俄罗斯艺术的精神传统和文化气脉并未断裂。”此次展出的100余幅作品,尽管创作年代跨越70年之久,“俄罗斯画派”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传承精神依然清晰可见。
此次参展的俄罗斯油画家多数来自世界著名四大美术学院之一的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其中有桃李满天下的梅尔尼科夫,他的创作手稿,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一派细腻的情感;一气呵成的气脉中还勾连着似真似幻的情境。
在俄罗斯当代油画家中,萨科洛夫是最富有现代感的艺术家之一。他的油画,在俄罗斯古典写实主义的基础上,明显吸收了法国现代主义的某些理念和技术,融会了古典的视觉与现代的设计,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滋养感。面对《秋天的河》(2001年)这样罕见的杰作,观众的心灵仿佛立刻得到了休憩,驿动不安的灵魂最终得以安宁。有一种古典气息。画面上静静的流水映着晚霞,斜卧的山坡罩着薄雾,富有诗化的意境。构图采用了严格的盛期文艺复兴的典范,画中的每一条主要轮廓线都与画框上下边线平行。而山脉的庄严对称,马儿的自在恬静,水面上泛出的清晰涟漪,这一切构成了时间静止般的永恒感,若不是如此庄重的构图,实在不可能拢住所有浓俨的暖色,造就如此辉煌、华贵的气质。这是一幅可以写入任何一部世界美术史的经典绘画。
即使是新生代油画家,也在现代派技法中坚守着现实主义精神气脉,采钦的《芭蕾舞女演员》(2008年)中,身着白纱裙的芭蕾舞女演员充满着温馨的古典主义情怀。卢卡森诺克的《快乐的威尼斯》(2001年),则在独特的构图中含蓄地变形,在刻画现代意识的同时寻觅传统之根。而馆内谢夫楚科夫妇作品中强烈的动势、疾速的笔触、洗练的色彩,都富有律动的感觉,但那种“力量”中仍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在这些作品面前,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转型期艺术家们对昔日的深沉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有追寻,也有梦想。
中俄油画的关系:是“对话”更是“溯源”
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俄罗斯学院派风格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1955-1957年,文化部聘请前苏联著名油画家马克西莫夫来华举办油画培训班。马克西莫夫以他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油画技艺,为新中国培养了整整一代油画家。这种影响力在此次参展的中方画家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的作品在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既借鉴了俄罗斯油画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更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白仁海的作品,让人记忆尤深。用笔洒脱奔放,浓郁的颜色勾勒出一幅幅真切的山野轮廓,这在现实主义的“写实”原则中,隐约中却化用了中国画的高远意境。
俄罗斯油画背景里的宗教色彩、崇高肃穆的情感、令人感怀的真善美传统,依旧深深烙印在中国当代画家的灵感潜层,并不时从画笔的边缘洇出肃穆华美的期待。这种“俄罗斯画派”的传统,没有因为油画风派的鲜活而彻底地抹煞,它竟以别样庄重的气势超越了时空的阻隔,直到今天,直到华夏辽土的深处,直到海曲荡韵的黄海之滨。上世纪50年代留苏的李天祥、张华清、李骏、苏高礼等,他们的作品都在呼应着那遥远的泽被。这些作品中既有欧洲文艺复兴精神的光辉,又留下了俄罗斯学院派油画严格训练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