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与“变”的理法追求
——刘海勇中国画教学与创作汇报展寄语
中国花鸟画自宋、元、明、清以降,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人群创作演绎之下的绘画艺术自是一番博大精深的气象,无论是作为东方文化精神的哲学启示,还是中国水墨绘画的诗性境界,亦或是笔墨图式的意象方式都在“理”的规律之下,在“有常”和“有变”中转换,“常”与“变”是画家们始终经营创作的动力之源。然而,以文人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精神其价值评判的范围和标准,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的要求下如何继续其发展的未来,这一直是一个不断争论的焦点。文人绘画与非文人绘画在不同的语境和状态下如何理解各自生存的理由和空间。
如今,正是处于文化大变革的年代,当代视觉文化的追问与思考不断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行进路线,文人画的核心价值并不是在这条路线发展的高度与品格中出了问题,而是文人的学养没有了起码的基础与范围,更有深层次的道统思想全方位失守的因素。文人画在这场风起云涌的变换中尝试着非生即死的凤凰涅槃,尽管中国文人画在20世纪近100年的文化苦斗中经历重重的磨难而不断创新,但还是抵挡不住危机四起的侵蚀。
刘海勇作为新一代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实践和理论俱佳的博士,在深谙中国传统精神价值的学理范围里,自是在“有常”的理法中竭力探索和认识。正如他在《中国写意花鸟画理法浅释》的引言中这样论述:“本课题意在对过去的写意花鸟画理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并以新的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对中国花鸟画理法哲学基础的特质进行认知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中国画的独特性和内在性,并从文化的高度来全面认识中国画的精深博大,继而寻找具有时代新意的外部样式的切入点。”这一段简要的表述显然表明对“有常”的教学、理法、特质的关注,而更为关注的却是“有变”的寻找时代新意和外在形式的切入点。
关注绘画的发展,技艺的演进仍然在不断创新的要求下形成每一个时代的特点,始终在“有常”和“有变”的交织中不破不立。我们今天的“常”与“变”可能比文人画发展的任何时候都要艰难,非文人画的画家画却在悄无声息地涌进今天的“有变”的常态视野范围。刘海勇在坚守中国画写意笔墨方式的特殊性理法时,自是看到了中国画保持民族根基的基本要求,体会到“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价值判断的民族自尊。但是,这一切的文化现象依然是建立在文人画的价值评判范围内的要求。然而,如今常态下的中国画审美越来越趋于平庸、繁琐、虚无的表达。在近年来各大展览的评审中经常看见一批作画方式相同,色调接近成批量生产状的画作,这些画作看似笔墨纯熟、结构复杂、制作细腻,其实质则是流水线上的工艺生产。刘海勇一方面进行着中国传统绘画基本理法承续,另一方面也在大胆地拆解与重建当代文化的新视域。难能可贵的是他以写意花鸟画的“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世界”、“物的尺度和内在尺度”、“人化的自然与艺术规律”和“六法与花鸟画”等方法论重点解决全方位思考具有民族绘画特点的时代性语言问题。
在民族文化发生的历史性经验中,所有的建构都是重建,所谓“重建”并不是传统主义者所谓的回到过去,重建必定是一种历史的重建,其历史脉络必须延伸到“当下”,其当下的意义在于主体文化自我更新的生活经验。这是主体更新的历史现场,一座新的家园,在新的家园中包含着文人画和非文人画更大范围的全新绘画。唯此,才能用当下的创造性实践来重铸人类记忆的价值主体。
祝刘海勇画展成功!
王 赞
2015年4月12日于杭州醒石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