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微言
文人画与文人状态
“随风东西,与云朝暮,集不请之友,乘不系之舟,壶觞对饮,翰墨间作”。与“酒酣以往,笔墨横飞”相应的是“诗气豪而逸,文博大而雄”,文人于此以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与之相应的诗文书画,所以,当代中国画远离传统,就在于失去了文人状态和文人的生活方式,徒存于一些形式的皮毛也就是标签而已。
文人与游历
杨维祯当年与黄公望在松江三泖间游历,“或乘兴涉海,抵小金山,道人出所制小铁笛,令余吹《洞庭曲》,道人自歌小海和之,不知风作水横,舟揖挥舞,鱼龙悲啸也。”这是一个文心勃发的时代,留存的许多佳话见证了当时文人的生活和性情。文人画的文包括很多内容,其中文人之间的交游是产生诗文书画的重要缘由。
文人与地域
当今天很多画家聚集在北上广的时候,明代董其昌和松江派并没有产生于周边的南京、杭州、苏州这样的都市,这里地域不广,文脉不久,曾是避难之所。可是,这里在明代中期开始诗文书画盛极一时,成为与周边紧密关联而又不可或缺的文化区域。“松江群”在建立各种关联的时空关系中,吸引和聚集了众多的文化名人。
文人与临摹
王石谷几乎用了毕生的精力去临、摹、仿古人的作品,他是将临、摹、仿作为一种学习艺术技巧、完善自我风格的一个过程。所以,留存于今天的王画几乎每幅之上均有临、摹、仿某家笔法的题识。虽然这一现象给后世留下了误解的话题,但如果对照王画所临仿的对象,却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非刻意求其形似。
文人与随性
在20世纪中国画变革与发展的基础上,一批出生于40年代的画家,他们的经历反映到各个时期的艺术之中,见证了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过程。许多人崭露头角于80年代,但是,他们的风格与追求却和30年后的现在大相径庭,其根本的差异是对于传统的态度,以及是守成而以不变应万变,还是不断变法以求丰富而获得新生。
文人与自我
萧海春在世纪之交完全皈依传统,从2000年开始了“山水画经典解读”的系统工程。他像清初的王石谷当年那样“血战宋元”,以或“拟”或“临”的方式,通过摹古而出新形成了与松江血脉相连的风格,独立于当代中国画坛。萧海春在这一时期走过的道路既有董其昌的印迹,又有王石谷的榜样,在当代画坛上显现出自我的价值。
文人与当代
显然,回归文人传统并不在时代潮流之中,甚至是逆潮流而动。因为,这已经成为小众中的小众,和者寡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当代中国画单一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缺的就是本应不能离弃的文人传统,以及与当下的对接。功利目的主导了绘画的发展方向,不仅是失去了文人品格的问题,重要的是失去了中国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