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大卫·霍克尼的观看和再现

  “就目前来看,这种摄影师和艺术家之间的和好在今后几年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诚然,甚至19世纪的画家也大量使用照片,但如今的所作所为在追求新奇效果上得到了承认和普及。”这段话是30多年前贡布里希(1909-2001)在其《艺术的故事》最后一章中对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艺术成就所作的评述。

  虽然贡布里希没有看到霍克尼以“透镜”研究所引发的对艺术史的颠覆性的认识就过世了,但是他敏锐地意识到当代艺术史发展的流向,并在“艺术史圣经”——《艺术的故事》一书结尾,将大卫·霍克尼和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并举,指出1980年代之后的艺术史,将在摄影、镜头等新技术启示下,艺术家们将会重新“观看”和“再现”我们的世界!

  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大卫·霍克尼不仅是一名伟大的画家,还是一名伟大的摄影师。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霍克尼虽然做过影像、舞台设计等等,但是他的创作始终以绘画为核心。摄影、影像、iPhone、iPad、Photoshop等等,对于霍克尼来说,更像是绘画的辅助,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如何观看并再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这也是艺术史上所有画家都面对的问题,艺术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历史。

  霍克尼一个重要的艺术理念是:“摄影从绘画中来,现在又将回归绘画。”他认为摄影的确是从绘画而来,并且镜头(透镜)本身的历史要远远长于摄影术(化学定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其《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Secret Knowledge:Rediscovering the Lost Techniques of the Old Master)一书中。霍克尼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以来那些神秘的绘画大师如丢勒、荷尔拜因、凡·代克、拉斐尔、卡拉瓦乔、安格尔等等,可能都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透镜技术来帮助自己绘画。霍克尼在相关学者的帮助下,在自己画室用暗箱和投影器实践出相同的绘画效果。

  霍克尼认为,在摄影术产生之前,艺术家“再现”外在的世界时,总是有人的手在其中操作。而化学材料的定影技术代替了人手,直接将世界记录下来。所谓“摄影术的发明”,其实指的是使用化学材料,将投射到平面上的光影“保存”下来的技术。这种摄影术的发明者达盖尔就是一位画家。

  但是数码技术的发明将“创作”交还给了“人手”——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使用iPhone、iPad作画,使用Photoshop这种数码后期技术来辅助创作,因为对他来说,PS如同绘画一样,都是由艺术家操作的。“手”又重新掌握了主动。霍克尼对摄影的态度,认为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绘画”。但是他表示如果这个世界上最终只有照片留存,未免太“无聊”了。因为绘画不仅记录一个人看到的事物,还记录他看到事物时候的感受。当你观看绘画时,从某种意义上,观看的是另一个再现世界的方式。

  由于中国绘画的观看方式与西方绘画观看方式完全不同,早在30多年前,霍克尼就受到中国绘画的启发,认识到西方绘画“焦点透视”的缺陷。欣赏中国绘画长卷时候那种“移步换景”的观看方式,能极大地解放观看者的眼睛,获得咫尺千里的视觉体验。这种“再现”方式亦被霍克尼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作为艺术家,霍克尼对于艺术史上的伟大发现,都是基于其艺术实践的直接观察。如霍克尼认为伦勃朗画面中展现出来的运笔笔触,是受到中国画影响而有意回避光影的结果。事实上,艺术史家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 1916-2013)等教授研究指出伦勃朗的确实验过中国的绘画材料。

  霍克尼提到只有“长时间努力观看的人才会发现它的美丽”,观看的乐趣是其艺术创作的动力,作为一名伟大的“视觉艺术家”,霍克尼终其一生,都在探索“再现”世界的方式。


美术报 时评 00003 大卫·霍克尼的观看和再现 2015-04-18 3850652 2 2015年04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