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读懂黄宾虹,先读懂“金文”

  在近现代绘画史上,黄宾虹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画家。他在世时难觅知音,被讥为“乱涂乱画”,1936年,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认为:黄宾虹是个“落魄画家”。他的画作不为时人所喜,更是难以得到“专业画坛”的认可,以致于在生命弥留之际,黄宾虹抒发了“我的画要50年后才能为世所知”的感慨。虽然在50年之后,黄宾虹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中屡创高价,在画坛形成了“黄宾虹热”:师黄画家纷至沓来,学术论著不断涌现,专题展览层出不穷,各类媒体广为传播。不仅使黄宾虹拥有了“南黄北齐”、“近现代中国画坛四大家”的美誉,也使黄宾虹成为家喻户晓式的公众人物。在表象上看,黄宾虹的“临终预言”似乎已经应验,黄宾虹不仅已经为世所知,更是得到学界与画坛的高度认可。

  盛名之下,知音难觅。真正读懂黄宾虹的,却是寥寥。黄宾虹的画作为何如当代艺术般晦涩难懂?这与他的画风有紧密关联。众所周知,黄宾虹的山水画大致可以分为“白宾虹”与“黑宾虹”两个艺术时期。“白宾虹”时期的作品多为对传统的临写,注重造型与笔墨出处。“黑宾虹”时期的作品则以“浓密厚重、浑厚华滋”为特征,注重笔墨与个性特质。于是明晰黄宾虹笔墨的“来源”就成为读懂黄宾虹画作的关键。

  作为一个在书画学、金石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编辑出版等多个领域高屋建瓴的近现代文化巨匠,他对金石文字有着艰深的理解。他在《自题山水》中说:“画法用笔线条之美,纯从金石、书画、铜器、碑碣、造像而来,刚柔得中,笔法起承转合,在乎有劲。” 他将笔法归纳为“平、圆、留、重、变”五法,其实就是对于“金文”笔法的高度提炼。黄宾虹留存的书法作品,以金文居多,“金文入画”顺理成章。当然金文的线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绘画的线条,有相当的关联性。可以说,读懂“金文”,就读懂了黄宾虹。

  后来,黄宾虹把点和线都看成半圆用笔,总结出太极笔法。他在《画法简言图解》中描述了“一波三折”的太极笔法图。“一波三折”一般认为是隶书笔法。黄宾虹“一波三折”观点来自于他金文篆籀的研究:“笔宜有波折,忌率忌直。西汉隶书,尚存擒篆遗意,波折分明。籀文小篆,用于画版,抑扬顿挫,含有波折,最足取法。大抵作画当如作书,国画之用笔用墨,皆从书法中来。”“一波三折”式的勾勒用笔,环环相扣,笔笔生发,形成连绵不断的呼应与韵律,形成黄宾虹山水画的主要用笔形态。黄宾虹从金文、契刻刀法中,寻绎出书法的用笔法则,并通过《太极笔法图》的演示,转化为山水画法中“一波三折”,这种由书法笔法向山水画笔法的转换,金文在其中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

  “浑厚华滋”是黄宾虹山水艺术美学特征最为简洁的归纳。“浑厚华滋”首先是一种笔墨境界,从这四个字的逻辑来看,“浑厚”指向用笔,“华滋”指向用墨,先能“浑厚”,方得“华滋”。黄宾虹山水画中的“浑厚”不同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还有厚重。同时也指向自然物象的精神特性和生命节律。金文所呈现出的浑朴意象是黄宾虹所关注的。“浑朴之气”是金石绘画共同的审美追求。线条浑厚华滋,凝重自然,个性张扬的“金文”也为许多金石画家所亲睐。黄宾虹长期沉浸于“金文”的世界里,深入研习,黄宾虹的金文书法以六国文字为核心,兼容甲骨、商周金文、古陶、泉币、古玺、封泥、兵器等宽泛的文字系统。因而,古拙、古劲、古意的金文是黄宾虹山水画“浑厚华滋”美学风格的重要来源。

  黄宾虹将文人画分为三格:“一、诗文家之画。有书卷气,画以气韵重。二、书法家之画。贵乎用笔,以书法为画法,作法如写字。三、金石家之画。此种画较前两者尤为名贵,因古画于铜器石刻中得来,金石家可领会其意味也。”黄宾虹之所以推崇金文书法,一方面是因为金文中留存中国书法用笔正脉。他认为,中国画用笔的正确性是保证笔墨品质的重要根柢。蕴含于金文之中的“中锋用笔”,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同样是中国画的核心。然而,中国画的用笔极容易被忽视,容易被物象与造型结构所掩盖。另一方面是因为金石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黄宾虹在致多位友人的信札中多次提及“金石”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关系:“道咸之间,碑碣书法金石学盛,以开来学,今言民族文化,舍此无他求矣。”从中,我们似乎可以懂得黄宾虹绘画的深层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他主张“道咸画学中兴说”以及晚年提出“艺术是最高养生法”命题的真实含义。


美术报 时评 00003 读懂黄宾虹,先读懂“金文” 2015-04-18 3846095 2 2015年04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