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评论

艺术市场阵痛中孕育新生

文/张雷鸣(深圳)

  艺术是极具价值的,也应该是具备价格的。在艺术价值与商业模式的磨合中,我们看到了在中国的艺术市场的草创、规范和走向成熟的步伐——这其中,青州的画廊、青州的经验和方法论功不可没。

  前几日在连续阅读几遍“青州艺术市场独立调查”相关文章后,我感触深刻。

  纵观国内各大艺术博览会,几乎参展画廊、艺术机构都以当代为主,少了很多国画。何故?最早在中国艺术市场淘金的是一群喜好艺术和有着敏感商业嗅觉的西方人士,他们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国际化都市成立了签约代理中国艺术家的画廊,以当代油画、雕塑等作品为主。艺术博览会本身就是舶来品,它需要与画廊、艺术机构相配套。画廊、艺术机构通过艺博会、策划展览、宣传和拍卖使得一级市场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清楚地看到推介当代艺术的很多画廊容易成功,而签约代理国画的画廊难以操作,甚至难以为继。

  我认为,中国书画的人文聚合的现场互动性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国画艺术家可以现场创作进行互动,这决定了不像是西方油画家可以退出前台只需要在幕后安心创作即可。凡事都有两面性,艺术家因为面对了观众,所以也就直接参与了市场;因为主观性太强要价不客观以及市场营销耗费的精力,所以,在不利创作可怕后果之外,还在艺术市场里影响了传统国画更好地对接市场。

  事实上,在中国艺术市场逐步走入正轨的今天,在签约代理国画画廊的操作中,青州的经验和方法论将是介入艺术市场的经营者、研究艺术市场的专家和学者无法绕开的参照物。

  青州的经验和方法论告诉我们,要规范中国书画艺术市场发展,我们首先需要合理布局规范艺术市场层级关系,鼓励艺术家与画廊签约代理,在画廊协会或联盟的协调下建立联动呼应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中国艺术市场的形成才会有上下文的系统支持。

  目前火热的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表面火爆,但仍然缺乏持续的后继动力,因为中国的中产阶级还没有完全形成,该阶层将会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链扣。一般而言,中产阶层购买艺术品动机相对单纯,他们通常以精神消费品的角度来购买艺术品,进而成为专业的买家或买手。对于书画作品和书画艺术品的价格定位,书画家或者艺术家的主观性太过强烈,并没有客观标准的价格逻辑,青州的经验是作品价格的最终形成应该是由买家、卖家和经纪人协商的结果,较为准确地满足多方的诉求。

  显而易见,青州还有很多的方法论值得探讨和借鉴,这之于未来中国传统国画市场的转型十分重要。尤其今年,国家政策上的变化和导向,中国艺术市场在阵痛中将孕育新生。

  中国艺术市场还不完善,问题很多,但是问题再多也不如办法来的多。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平心静气、一点一滴、求真务实地去经营。

  (张雷鸣,深圳国际艺术博览会项目经理)


美术报 评论 00010 艺术市场阵痛中孕育新生 2015-04-25 3858276 2 2015年04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