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副刊

书写是存在的家

  弗吉尼亚·沃尔夫说:“若以书而论,每一本书都会变成你自己的房间,给你一个庇护,让你安静下来。” 其实,每一门艺术也具备了相同的气质,书法自然也是安放我们存在感的家。有人发问,说书法在这个时代会消亡吗?因为书写离我们越来越远,属于毛笔字的那个慢节奏农业社会好像已经快要结束了。在讨论这话题前,有一点要简单说明:书法不等于写字,无所谓对不对,重要的是美不美。美不会消失,人们不会允许它消失。因此我们觉得:只要有人存在,作为美的书法就不会消亡。

  在一套牢不可破的机制里面,每个人都是“螺丝钉”,在那里,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机能”,显得很被动。所以,“我想静静”之类的网络用语就来了。这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不愿意让自己的内心没有意义。对意义的追求不会消失,人们不会允许它消失,所以,只要有人存在,艺术就会存在,书法就会存在,而且会越来越好。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书法属于任何人群,当然更属于任何年龄的人群。再也不要以为它只是老年人自娱自乐的活动了,不要认为它等于老年大学无聊的课程,等于清晨公园里甩着拖把笔的孤独。更不是只有到了老年书法才会写得好。

  农耕时代早已过去了,如今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时代中,体验自己的欢愉和痛苦,这和是少年或者是老年一点关系也没有。书法所写出来的不就是当下的喜怒哀乐吗?它从来不是博物馆里挂的作品,而是活生生的人的情感的投射。历史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很多天才的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在早年完成的。常人还有一种更严重的误解,那就是书法的高深感。你感觉它高深,是因为你觉得它陌生。归根结底就是你缺乏某种叫做“文心”的东西。“文心”就是对生活之美的关怀,这与你有多少财产多少地位没有关系。文心如何体现?我们翻一翻大才子袁枚的《随园食单》就明白了。比如袁枚觉得再好的汤也不能跟饭比,更不能忍受用汤浇饭吃。他说:“汤果佳,宁一口吃汤,一口吃饭,分前后食之,方两全其美。不得已,则用茶、用开水淘之,犹不夺饭之正味。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你看,吃个白饭都能吃出名堂来。清代的李渔更是平民生活艺术家,在《闲情偶寄》中,他教贫寒的文士改造房屋,“添置活檐一法”,何为活檐?曰“法于瓦檐之下,另设板棚一扇,置转轴于两头,可撑可下。晴则反撑,使正面向下,以当檐外顶格;雨则正撑,使正面向上,以承檐溜。是我能用天,而天不能窘我矣。”李渔改造“危房”也是成功的,好一个“是我能用天,而天不能窘我矣”。

  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文心”?方法很多。书法就是很好的一种。如果说吃饭、搭窗还是艺术中的“小乘佛法”,那书法就是性灵之道“方便法门”。我们没有必要一定成为书法家,成为一个书法家有很多机缘。并且,成为一个书法家,也应该不是学习书法的初衷。这就像练习太极拳,并不是真的要和人搏斗一番。我们只需要通过书法,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广阔一些,自由一些。书法家这个群体,大多有相似的经历。我们练字的时间有点久了。最初没有空调,夏天炎热,不敢开电扇,怕把纸张吹起来,于是常常把脚泡在水盆里;冬天的时候,夜晚敲碎水塘的薄冰去洗毛笔。深夜里独自写字,可以听到白天不易察觉的纸面“沙沙”声。在旁人以为“苦”中,我们却很快乐,因为遇见了“美”,内心就真的不一样了。


美术报 副刊 00016 书写是存在的家
2015-10-03 4016587 2 2015年10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