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3版:书法

文章导航

尊师重道当如张用博

■刘方

  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形容古时对于老师的要求,那么学生呢?自然是尊师重道,这里不仅是指尊重老师本人,还包括老师的教导,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里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年过年期间刚刚过世的西泠印社社员、海上著名书法篆刻家张用博老先生就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人物。翻阅其履历,其60年代初为来楚生先生入室弟子,虽然从面上看张老先生随楚翁时间只有十多年,但是其伺候师前不懈,包括来楚生重病手术他都参与。入来门后,张用博专修来氏书法篆刻,在1975年来楚生过世后的数十年来所作行草及诸体书从用笔到结构、从线条到运笔、从形到神,全方位地表现出了来氏书风的风采并有所发展;篆刻则以来氏印风为基础,吸收汉印、古玺、吴让之、吴昌硕等印风来充实,并善于运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菁华;对来氏的肖形印研习则更为深刻并不断发展,因此张用博成为来氏书画篆刻的公认继承人。不仅如此,张老在个人苦心钻研来氏书法篆刻的同时,还狠下功夫写下了《来楚生篆刻艺术》、《来楚生篆刻述真》、《来楚生印谱》等多部有关来楚生的学术专著。尤其是《来楚生篆刻述真》一书,将对恩师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深度,成为后人研究来楚生篆刻艺术绕不过去的一块扎实的奠基石。这些围绕来氏的著作,为书法篆刻界学习、研究来氏,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也成为了近十多年来来氏书画篆刻不断被专家学者认可,同时被市场所推崇实现价值发现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年前,张老在海上举办“尚犀书刻”(来公号然犀,其展名亦不忘其恩师)从艺50周年大展,笔者本人因事不能到场,张老特委托弟子程鹏带来专门为我题了“刘方小友清赏”上款的出版画册,其谦虚谨慎的从艺作风和对后辈褒掖的爱护之心可见一斑。其对小友尚且如此,对师长的尊崇与爱戴的实际行动,都尽在不言之中了。

  行笔至此,又想到了当年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在中山大学遭受文革批判时,其弟子刘节教授毅然代老师接受批斗,并且放言能代替老师接受批斗是作学生的光荣;陈的另一位弟子蒋天枢,为发掘和弘扬陈寅恪史学研究成果,晚年他放弃了自己学术成果的整理,而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作为附录还出版了他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成为了“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

  张用博也好,蒋天枢也好,都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尊师品行,给后世作弟子的我们树立了榜样,相比较当下主要目的是借老师的威名拉大旗作虎皮为自己谋名谋利的弟子,和部分为了名利需要将踩着老师的肩膀往上爬的另类人物,与张用博他们相比,何只一天一地。因此,拜师之后,为师者需要做到的是如何从技能和品行上教授好弟子,为弟子者如何在继承师传的同时弘扬和光大师门,实现弟子应有职责,这两者才是师生之道的应有之义。当然,因为师在上,弟子受业于门下的缘故,在这里着重对弟子多提些要求当不为过。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书法 00033 尊师重道当如张用博 2016-03-05 美术报2016-03-0500020 2 2016年03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