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水墨碰撞
“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暨“第八届深圳水墨论坛”
国际视野下的水墨碰撞
“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暨“第八届深圳水墨论坛”
本报深圳讯 周懿 烟雨氤氲的春日鹏城迎来了久违的灿烂暖阳,也迎来一场两年一期的盛大水墨艺术聚会。城市行道两侧富有设计感的“水墨展主题”道旗和多个场馆外的巨幅展览海报,烘托着一种节日般的氛围,将“水墨”这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词汇与这个年轻城市跳动的脉搏联系在一起。3月27日,来自海内外的200余位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和各界嘉宾齐聚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中一曲“春天的故事”拉开了“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暨“第八届深圳水墨论坛”系列活动的帷幕,同时也诉说着“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30年历程与这个城市解不开的缘分。正如活动总策划董小明所说,“是深圳选择了水墨,也是水墨选择了深圳。”
本次双年展设“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主题展、“墨海新境”特别展、“鹏城墨韵”专题展3个展示单元,以及“新中国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和“新水墨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2场专题讨论会。
由鲁虹策划的“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主题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策展人依据对近30年水墨艺术的观察和研究,首次以“新中国画”和“新水墨画”的概念来概括当下水墨创作中存在的2个艺术体系。策展人认为“新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使水墨有了更新的发展(主要出现在各级美协、画院、学院系统与官办的展览中);而“新水墨画”则是在大胆挪用西方现代艺术方法论的同时,通过对传统的改造,开拓水墨发展的新天地(主要出现在各学术机构与民办的展览中)。展览遴选了近30年来在“新中国画”和“新水墨画”探索实践中卓有建树且具代表性的47位艺术家的作品,将这2种不同形态的作品同时呈现在2个相邻的空间里,试图厘清两条线索以产生学术上的对话。
由陈君策划的“墨海新境”特别展在深圳画院美术馆展出,邀请21位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艺术家参展。该单元展是继“韩国现代水墨”、“新加坡现代水墨”、“日本现代水墨”、“香港水墨”和展示欧洲艺术家水墨作品的“水墨·生活·情趣”之后,对历届双年展中大陆地区以外艺术家邀请展的延续。将大陆地区以外的水墨艺术作为独立对象进行研究,借以发现水墨艺术在面临不同的文化语境时,呈现的独特生态和多彩的面貌,并期望通过持续的国际交流使传统的水墨艺术能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由杨晓洋、游江策划的“鹏城墨韵”专题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展出近30位深圳本土水墨画家的作品。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因她的开放、包容和革新,而成为一块文化创新的沃土。30年来,深圳率先提出和实践了中国美术当代转型的课题,打造了传统水墨画探索创新和国际交流的平台。参展艺术家大多伴随着“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而成长,他们的水墨作品日臻成熟,颇具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品格。同时,该展览也体现了双年展不仅推动了传统水墨的当代进程,也对培育本土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个单元展从艺术家的选择上也呈现出地域特色,主题展“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以大陆艺术家为主,特别展“墨海新境”以大陆地区以外艺术家为主,专题展“鹏城墨韵”以深圳本土艺术家为主,从而也引发出3个单元展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气质。这也体现了“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理念。本次双年展还专门开辟空间,设立了历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及深圳水墨论坛文献展”。文献展以图片、文字、实物等方式呈现自1998年以来,以往八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和七届深圳水墨论坛的历史面貌,以及该活动对中国水墨艺术的影响和意义。
“第八届深圳水墨论坛”由鲁虹担任学术主持,围绕本届双年展主题设立“新中国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和“新水墨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两场专题讨论会,邀请14位著名学者与会,分别针对论坛专题进行深入探讨。“新中国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专题邀请6位学者参与,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近100年或近30余年,中国水墨在传统和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机遇和嬗变。“新水墨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专题邀请了8位学者,或以案列、或以现象、或以概念、或以勾陈为契合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新水墨画”的起因、演变和发展。
“九”在我国传统中是最大的数字,也寓意着将迎来能量集聚后的“质变”。本次“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作品从往届的装置、影像等多样的形式又回归到二维平面,在展览和论坛的讨论中将复杂多变的脉络概括为“新中国画”与“新水墨画”两条线索。“回归”与“概括”旨在更纯粹地对近30年水墨发展历程展开回顾,从而在讨论中碰撞出更灿烂的火花,这也将为未来征途的启航提供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