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来“电”
移动阅读时代的插图新态
■本报记者 江凌 通讯员 李封 李燕妮
与书来“电”
移动阅读时代的插图新态
■本报记者 江凌 通讯员 李封 李燕妮
编者按:
在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PC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电子读物风靡,在纸质书向电子书转变的过程中,有着广大受众的传统插图艺术又发生着哪些蝶变与创新?传统插图艺术家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找到新的叙事传达方式?
近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主办、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单位承办的全国首届电子读物插图展在宁波帮博物馆展出,或许能给插图艺术带来新的启迪。
据了解,本次展览面向全国征集作品,收到作品300余件,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青年出版社及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20余家全国重点艺术院校、创作团体与出版机构,展委会还收到部分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美术学院等国外高校的作品,在北京经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评委层层筛选之后共留下69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参展。
展览充满电子读物插图的启蒙意味。在展览现场,既有传统意义上文字和动图(或影像)互相穿插的电子书,也有用全新概念的“AR”(增强现实)技术来延伸对我们对插图的认知——用平台电脑扫描挂在墙上的静态插图作品,屏幕里的图像就动了起来,虽然只是诸如灯影晃动、汽车开行等简单的细节效果,也引得观众频频驻足。
“电子读物插图”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新鲜的名词。它究竟是什么?它与动画有什么区别?它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对我国的电子出版事业和市场有何影响?
纸质的书本固然承载着历史文明的情怀,但本次展览借助于新兴的、发展势头迅猛的电子阅读载体,以电子读物插图的艺术形式,将给观者带来全新的四维、交互读图体验。我国在电子插图领域,部分作品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国内的普及率还不太高,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与动画等相关艺术产业门类界限比较模糊。
电子读物插图是一种新兴的、发展空间巨大的艺术形式,它虽然脱离了纸质形态,但始终带有阅读的基因。我们不断追问的仍然是: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插图和阅读的关系该如何演进,而这恰恰又是这次展览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