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聚焦

跨学科是电子读物
插图教学的必然选择

■李小光 周尤(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插画系)

  当代插图应用与传播早已突破了传统的纸质载体,各种新的数媒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插图的阅读与传播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商业应用领域会更敏锐地捕捉到,并迅速展开。

  学院的教学通常更加强调延续性与系统性,特别是对于传统的美术学院造型专业来说,教学内容往往更具惯性,知识更新也相对缓慢,对新技术新媒材方面通常也不够敏感。但电子读物的迅猛发展以及电子读物插图的广泛应用前景,使得我们在插图教学内容与插图人材培养上也要做出调整。南艺插画系是包含在美院造型专业之下,对于电子读物插图教学的开展是有困难的,尤其缺乏专业人员的相应技术支持,比如动画技术、相关软件的操作以及编程技术。但另一方面,对于艺术规律的把握以及审美能力又是我们的优势。电子读物插图创作需要多媒体跨学科的介入,因此在组织这次创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利用南艺的多学科优势,组建了以美院插画系与传媒学院动画系为主的跨学科跨专业师生联合创作团队。力争发挥两方面的优势,以图在实践过程中既保持艺术性追求,同时又不被技术性门槛所限制。

  由于是首次尝试,经过师生探讨,我们在作品的构思之初采取了相对稳健的方式。这次南艺参展的几件作品基本上是以传统的纸质平面插画为基础,向数媒载体转化的一些尝试。

  根据每件作品表达的不同内容和作品气质,我们主要从三个方向进行了插图的电媒转化:1.“动图”;2.“互动”;3.“增强现实”。

  动图作品《The missing world》其原画是一组黑白插画作品。作者是一个安静内敛的女生,纸面作品本身就充满强烈的抒情意味。经过师生共同讨论,以尊重作品原有气质与情绪为基础,只作画面的局部动态变化,最后作品以动态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在静态的画面之上融入了缓慢的时间流动性。这里面对于画面哪里动,动多少,同时要把握好分寸感,需要根据画面内容与作品气质反复推敲讨论。在技术层面,由于纸面作品最初绘制时并没有考虑到电子的动态化,因此包括画面分层以及动态帧的绘制都比较繁琐和困难,并且有赖于插画系同学与动画系同学紧密配合完成。

  基于iPad平台下的交互作品《逝》是我们电子读物插图创作的又一个方向类型。纸面作品主要是通过琥珀这一带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展现的是对于时间与记忆的思考。互动效果的实现需要插画动画以及计算机程序等多学科的介入,我们跨学院跨学科的技术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在插图的电子转化过程中,我们强调互动的行为应该和作品的图文意向紧密关联,不能为互动而互动。例如通过重力感应将iPad颠倒是为了体会沙漏的流动;屏幕滑动的方向与速度是为了控制画面中木马的旋转等。

  《船说》与《归》这两件作品运用了增强现实技术。我们将其视为连接传统读物与数字世界的一个桥梁。通过打开预装在iPad或手机上的应用程序识读纸面画面作品,触发动态画面,使得静态的画面得到极大的拓展。《船说》是一件细腻并带有魔幻色彩的作品,“时间”、“死亡”、“恐怖”等生命感受是作品的关键词。通过iPad识读,画面中忽明忽暗的灯光、蠕动的奇怪生物得以激活,静态的画面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也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观看体验。作品《归》则在增强画面动态视觉体验的同时加入了更为主动的互动内容。例如作品最后一幅表现的是熙攘的车站画面,用iPad识读时画面中的站牌会闪烁,点击触摸后会弹出新的动态信息,使作品的内容含量得到扩展,也增加读者的参与度。

  总结这次实践,我们也更加意识到了在电子读物插图这一新领域中跨学科跨专业是其重要的特点也是必然的选择。艺术与技术结合是电子读物插图创作的基本实现方式。这也要求我们在本就强调跨学科多能力的插画专业教学中必须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发挥团队优势,以适应电子读物时代为插图创作和教学带来的新挑战。


美术报 聚焦 00006 跨学科是电子读物
插图教学的必然选择
2016-04-02 12845923 2 2016年04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