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聚焦

文章导航

怀念版画家李焕民老师

  4月3日晚,打开手机,一条信息白底黑字跳入眼帘:中国美协顾问、四川省美协名誉主席李焕民先生于4月3日19时20分在成都华西医院病逝,享年86岁。突来的消息使我震惊,事情就发生在两小时之前。

  手边是翻过的画册《从解放碑到宽巷子》,刚刚还看到李焕民老师的作品——《守望》,画中一个健硕的藏族妇女,正在向远方眺望。谁又曾想到这件作品的作者已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作品透射出的生命力,依然像几十年前第一次看到李焕民老师的作品的感觉:自信、欢乐、充满生命的活力。

  我知道版画家李焕民和他的作品是在我的少年时代。我出生在重庆,我的少年时代正是四川版画最辉煌的时期,此时的黑龙江套色木刻、江苏水印木刻、四川黑白木刻成为当时中国版画三个重镇。一群生活在重庆化龙桥的四川美术家协会的驻会版画家,在这里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版画作品,其中有很多作品已成为中国版画的经典之作。

  由是的耳濡目染,版画也就成为我的热爱。17岁那年我揣着几把木刻刀去了西双版纳的建设兵团,版画成了我度过艰苦岁月的精神支撑。后来有机会考入大学学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版画专业。回想起来,正是重庆版画家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李焕民老师这一代重庆版画家成为我学习版画精神上的导师。

  还是少年时代,我开始从报纸、杂志上收集美术作品图片,并且把这些图片粘贴在一个大本子里面。其中就有李焕民老师的《织花毯》、《藏族女孩》、《扬青稞》、《初踏黄金路》和《攻读》,还有小说《红岩》插图、表现抗战的《过草地》、《地道战》。这些版画图片成为我学习版画的宝贵资料,反复地揣摩作品的处理手法,从中学习艺术家的创作手法。

  李焕民老师的艺术创作注重深入生活,坚信“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他从1953年起深入藏区30多次,他“将藏民的灵魂和体态、内容和形式糅合成一体,找那种酥油味,找那种神韵”,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传递内在情感表达,以民族地区的变化彰显一个时代的精神力量。李焕民老师的艺术继承了中国版画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且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用深厚的功力塑造人物形象,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淳朴、粗犷的外形特征和豪放、自信的精神气质,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李焕民老师主张既要论事,也要论美。他极其重视艺术的形式感,讲究画面构成,黑白对比,块面组合,点线穿插,用多种造型元素构筑起画面的节奏感、韵律感。他讲究木刻刀法的变化、统一,追求刀法的力度感。重要的是李焕民老师这种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自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他曾经说“无穷的激情和动力,来源于我对生活的发现,我要表达我的发现。”表达把艺术的形式美和内在美,以及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精神融合起来的艺术追求。

  李焕民老师的作品有一种深厚的民族气派和时代精神,创造了一个时代审美的高度,成为中国版画一个时代的经典。他的作品不断给予后来者审美上的启示,他的对待艺术创作的精神不断激励后来者勇攀艺术的高峰。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聚焦 00004 怀念版画家李焕民老师 2016-04-09 12851458 2 2016年04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