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启发
而不是灌输
■杨修憬(中国美术学院中德学院院长)
课程是启发
而不是灌输
■杨修憬(中国美术学院中德学院院长)
中德学院是目前唯一的一个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外办学的硕士项目。在这十年中,中德两方的教学团队加起来一共有近200人。我们一共招了330多名学生,有200多位毕业生。学制一共是2年半,共5个学期,在第4个学期去德国,最后回来做毕业设计,拿到的学位是柏林艺术大学的硕士证书。在我们的毕业生中,有20%进入高校当老师;40%自己创业,有了自己的公司;还有20%-30%是自由艺术家,我们有十来个同学都已经是画廊的签约艺术家。
中德学院和其他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不同的地方在于,在每个学期中,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是由德国的整套教授班子到中国来上课,用的就是德国的课程,而不像其他有些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只引进教学大纲和课程,由中国老师授课。
中国的课程往往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师只需按照大纲授课就可,而德国的课程是由每个老师设定自己的课程大纲,然后由老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来帮助你共同完成教学,授课采用导师组的模式,一个导师为主,下面有其他的老师一起来完成教学。也就是说,这样的课程是启发而不是灌输。评价的体系也是一个方法论的评价体系,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按照一定的教学和研究方法,来完成你的产品的制作过程。作品完成后,由整个老师团队进行打分,每个人打出来的分数再进行平均,得到最终的分数。
中德学院的毕业率是60%左右,宽进严出。没有毕业的原因一般是毕业设计不合格、文化课不合格或是语言不合格。如果毕业设计不合格,可以换一个毕业设计,第二年重新答辩。
在中德学院中,也有中方老师授课。中方老师的课程主要是完成理论和中国现实有关的项目的研究,是结合中国实际的,应该说和德方的课程基本上是不衔接的。因为德国的老师提供教学的方法,而中国的老师指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中国文化,做中国文化的研究,这肯定是德方不太了解的。
此外,这个项目也带来了中国教育的反向输入,我们每年都有中国的老师去德国授课、讲座,德国也有学生一起参与到项目中来。每年,我们也把每个老师的教案和学生作业做成年鉴,这样可以使全校的师生都可以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