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文章导航

石墨镌华 蔚为大观

  石墨镌华 蔚为大观

  ■陈根远(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

  中国书法“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沈尹默语),堪称中国文化艺术的核心所在。

  书法史如果以现存载体看,殆分为甲金时代(商周时期)、碑石时代(秦至唐)和纸素时代(宋代至今)。而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皆创制奠基于碑石时代,碑帖因而成为古代书法家、收藏家学书津梁与家藏秘宝。

  陕西,千古帝都,金石渊薮。从春秋时期《石鼓文》在陕西横空出世以来,现存汉中石门汉魏摩崖、耀州药王山北朝造像、礼泉昭陵初唐丰碑、西安碑林汉唐古刻,基本撑起了碑石时代书法艺术的骨架。换言之,如若掩去陕西古代碑刻,3000年生生不息、高潮迭起的中国书法史必将是一堆残编断简。若再删除山东、河南等地的碑刻,书法史就将被釜底抽薪,变成无源之水。

  今天为了在西安美术学院宣传古代碑帖艺术,让师生们一窥古代书法之真容,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籍碑帖专业委员会组织十位民间碑帖收藏家,提供古代碑刻拓本139件,联袂举办“2016古代碑帖大展”。

  披览此次展出的碑帖,其总体特点有四:

  第一,此次大展规模之大、品类之盛,为百年三秦书坛所未见,放诸全国民间碑帖收藏展览,亦未闻有过此者。

  宋代以降,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东移。失去帝都光焰的陕西成为金石学家访碑寻幽的文化故乡。在北宋出现的古物收集、整理和研究的金石学热潮中,槌拓技术这种古代金石文字采集的重要手段日益成熟普及,此后碑帖收藏逐渐成为古代收藏门类中的贵族,而“宋拓”亦成为金石拓本中顶级的代名词。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时期。清代的陈介祺、吴云、潘祖荫、崇恩、李宗瀚、吴大澂、王懿荣、端方、罗振玉、王国维、叶昌炽、康有为、梁启超等皆以富藏金石拓本,称雄学界。民国以来,马衡、陈直等学富五车,对金石文物的研究更为世人瞩望。然而在陕西关中不绝于耳的拓碑声中,西安早已沦为偏居西北之重镇。陕西碑帖虽名闻天下、不可或缺,但碑帖多流向京津江浙文人案头,陕西遗留善拓反而不多。加之百年以来,随着毛笔被硬笔取代,更兼上世纪50~70年代,碑帖被视为“四旧”,天葩不入俗人眼,民族文化之精华几被弃若蔽履。百年间陕西碑帖收藏略有规模者不过薛定夫、段绍嘉、陈尧廷、梁正庵寥寥数人而已。他们收藏碑帖,多是珍秘自赏,至多三两知己交流摩挲。即或偶有展览,限于风气和条件,规模不大,影响有限。2013年8月,陕西美术博物馆从馆藏400余件金石拓本中选出131种在该馆举办“字里千秋——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金石拓片精品展”,并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美术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展览。规模盛大,异军突起,可书可记。

  “文革”结束,陕西民间碑帖收藏慢慢复苏。宗兄明安,仆仆长安古巷旧家,于文革余烬中搜罗碑帖不遗余力。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于1996年6月成立。明安兄、余、李公志斌及程公景云(已故)二三子筹组古籍碑帖专业委员会。此后,在西安群众艺术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南城门楼)、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民乐园文化街之半耕书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史馆等地多次举办碑帖展览。期间又有李欣宇、张鉴宇、潘登峰、陆三强诸同好加盟碑帖收藏,大家或寻觅于大江南北之冷摊小店,或竞投于京津宁沪春秋大拍。暇时,奇碑共赏,疑义与析。

  第二,有许多早期拓本,文物价值颇高。

  如东汉《张迁碑》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拓本为明拓本“东里润色本”。此次展出之明本即“东里润色”未损,而且为清末重臣王文韶旧藏。又如三国《曹真碑》清初拓本。此碑魏元帝景元二年(261)立。清乾隆初年,河南洛阳城北15里处农民掘地得之。拓本八行“邽”字未损,为乾隆初拓本,王壮弘《崇善楼笔记》所记即是此本。再如西晋《石尠[xiǎn]墓志》初拓裱本。墓志西晋永嘉二年(308)刻。191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城北马坡村。后归民国大收藏家周进(季木)收藏。此拓为周进请拓工谭荣九用宋纸槌拓,周进题签,有徐无闻长跋。是大学者黄永年先生旧藏。

  第三,许多碑帖的原石早年已经流失海外,或者已经被严重毁坏,只剩残块,甚至连残块都没有剩下,痛心疾首之际,幸有这些拓本存世。

  前者如东汉《君车画像石》、北周《李元海造像碑》等。后者如东汉《裴岑纪功碑》、东汉《封龙山颂》、东汉《郙阁颂》、东汉《赵宽碑》、北魏《比丘法雅等一千人造九级浮图碑》、北齐《西门豹祠堂碑》、北齐《隽修罗碑》、唐《等慈寺碑》、唐《萧思亮墓志》、颜真卿《殷君夫人颜氏碑》、柳公权《魏公先庙碑》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感悟祖先的智慧与创造,珍惜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并从我做起,一点一滴的保护文物,并勉励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前行,这也许是收藏的最终意义。

  第四,许多碑帖迭经历代藏家珍护,朱记累累,题跋再三,是文化传承的珍贵体现。

  碑帖是文化的传承的重要载体,而碑帖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本身又为历代文人藏家递藏珍护,使得碑帖的文化内涵得以不断挖掘与丰富。现在见到的清代民国拓本,很少见到钤印题跋,因为古人对祖先的遗存十分敬重,非精通文史、书法者不敢做。故比例极低的有钤印和题跋的拓本受到藏家的珍重。如在去年嘉德秋拍古籍善本专场中,常州王有林(1900~1989年)收藏的12件善拓,因为拓制年代较早,更有名家题跋、钤印,成交率高达90﹪,其中估价100万~200万的南宋拓《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竟拍出862.5万天价。此次展览碑帖中涉及题跋的名家有:顾曾寿、王文韶、宋伯鲁、刘晖、周季木、钱经铭、于右任、张扶万、党晴梵、李问渠、茹欲立、刘海粟、张寒杉、薛定夫、商承祚、柯昌泗、徐无闻、陈少默、刘自椟、赵熊等等,他们不但是收藏家,往往还是书画家和学者。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要闻 00002 石墨镌华 蔚为大观 2016-04-23 美术报2016-04-2300021;美术报2016-04-2300022;12860854 2 2016年04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