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紫禁城内的雕刻工匠基本来自苏州
清早期紫禁城内的雕刻工匠基本来自苏州
苏州作为当时全国性的经济和商业中心,其手工业门类也很齐全,无论规模还是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这种优势一直持续至清代。清早期为了满足宫廷的需要,清政府在紫禁城内设立了造办处,并从全国范围内选调优秀工匠为之服务。其中雕刻类工匠基本都来自于苏州地区。
造办处是专门为宫廷制造各种器用的机构,成立于康熙时期,一直延续至清末。造办处下设馆、处、作、厂等作坊,分工明确,设催长、副催长、委署司匠、库守、苏拉等,各种匠役约有数百名,承应各项宫廷差务。
目前可考姓名的苏州雕刻工匠最早进入宫廷应该是在康熙时期。比较有名气的有嘉定竹刻的封氏。封氏三兄弟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成就最高,号称“鼎足”。其中封锡禄、封锡璋曾在康熙年间进入造办处供职。此后,其后辈及弟子封始岐、封始镐、施天章也被举荐服务于宫廷,并历经雍正朝,一直供职至乾隆早期。他们的工作不仅限于竹刻,而是涵盖了竹木牙角,甚至寿山石等各种材质的雕刻。苏州顾氏砚雕的后人顾公望也于康熙年间艺值内廷。康熙内廷的苏州玉匠目前尚无可查,我们来看一条雍正朝的活计档档案:“雍正五年记事录十一月二十五日郎中海望启称怡亲王,查得造办处南方玉匠陈廷秀、许国正、杨玉病故,施仁正已回南去。今造办处做玉器南匠甚少。”以此看,南方玉匠陈廷秀、许国正、杨玉、施仁正四人有可能是康熙时期进入的苏州玉匠。
雍正时期内廷的雕刻工匠绝大多数来自苏州,雕刻范围包括竹木牙角、玉石、砚等。除了上述人员外,还有不少是雍正年间进入宫廷的匠人。诸如玉匠姚宗仁、都志通、韩士良,砚匠顾继臣等。由于当时宫廷不允许工匠在自己的作品上留名,因此我们目前很难判断这些工匠具体做了哪些东西,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其艺术风格对苏州工匠的作品做一个合理的推断,详细的考证还有待于更多文献资料和实物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