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岩:在破碎与聚合中反思“雕塑”
■本报记者 庄燕琳/采访整理
郑岩:在破碎与聚合中反思“雕塑”
■本报记者 庄燕琳/采访整理
“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展是为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量身定做的。世界艺术史大会原来都是在西方举行,欧洲中心的传统其实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看见其他的文化往往认为是缺乏历史的、静止的、他者的。所以我就想是否可以做一个当代的展览,改变一下“非历史”的这种感觉,将我们古代的东西自然呈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我们艺术的前后发展。但是后来这个主意又改变了,艺术史还是要有一个“史”的概念,但是我们的条件很难做一个融合各个时代的展览,于是我就决定通过一个时间的线索只做一个点,就想到了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不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古代展览来做,而是要立足现代的眼光,用现代的形式去做一个古代的展览。这样就考虑怎么拉开来看龙兴寺,龙兴寺里面埋的造像前后延续大概有500多年,从北魏一直到北宋,这里面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所以就要考虑埋藏的问题。其实可以看到,它们自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历史,经历了创作、破坏然后再埋起来的过程,这里面至少有三种历史,破坏甚至不只一次,所以层层叠叠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史。后来就决定从这种角度来做。这次展览进一步展现了造像发现时的原始状态——除了部分相对完整的造像,窑藏中还出土了数量难以统计的碎片。数量惊人的碎片为什么能够在寺院中跨越数个世纪存留下来?它们被认真保存或者埋藏起来,这些造像并不只呈现为一种外在的、视觉的形式,还有着其内在的生命力,与现代艺术有很多暗合之处。
我希望这个展览可以启发我们从中国文化出发,重新理解艺术品的意义,在反思旧有“雕塑”概念的同时,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在形式和观念上建立链接的可能性。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第七分会“流传与嬗变”中方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