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时评

美术作品贵在原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联、作协大会上的讲话,其精神集中于四点寄望:一、坚定文化自信;二、坚持服务人民;三、勇于创新、创造;四、坚守艺术理想。这次讲话的重点放在了对艺术家的希望和要求上,其中,第三点指出了文艺创作最为本质的一环。

  创新、创造,对美术界而言似乎是一个老话题,其实要做到真是不易。纵观当今,许多美术作品一味模仿——或是对生活的直接模仿,抄照片,缺乏艺术处理,画面苍白;或是在形式语言上完全重复他人的面貌,移花接木似的作品替代练习。比如,当下中国山水画创作,大量的作品都是“黄宾虹样式”,千人一面,似曾相识,风格雷同。再比如,中国当代的装置艺术,更是直接模仿法国达达主义的杜尚。当年,他拿小便池现成品参展,具有革命性的开创意义,推动了现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但他之后拿现成品做装置的艺术家,都是换汤不换药,属于形式上的抄袭。

  求新求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交替之间,总有新的创造来替代沿袭多年的传统。因此,艺术的发展往往从传统中背离出来,创造出新的形式,这种新旧更迭形成了艺术发展的轨迹。我们常会有这样的体会,一幅美术作品在展览会上,必须具备某种别人画中所没有的东西,才能出奇制胜,让观众停下来细细品味:或以内容构思取胜,或以生活情趣取胜,或以意境独特取胜,或以造型生动取胜,或以色彩宜人取胜,或以形式章法取胜,或以技巧手段取胜……如果没有给观众任何新的发现,肯定会因平淡无奇而湮没无闻。而只有原创性的作品,才有可能留得下来,才有生命力,美术史已证明了这一点。

  美术作品贵在原创。的确,符合美学规律的新形式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水活了才不死,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对画家个体而言,美术创作不能满足已有的知识面,有时我们很难舍弃或改变已经形成的审美观、艺术观、价值观,因此很难推陈出新,更不可能有颠覆性的作品问世。优秀的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观众,给人以启发,其原因是化平凡为新奇,使“熟视无睹”为新颖夺目,才有可能产生新境界的深远和回味。保持新鲜感,保持灵敏的嗅觉。技术是基础,表现是手段,创意是生命,三者不可缺一,用低能的手段不能达到深刻的理念;反之,没有深刻的思想,浮华的技术也无价值可言;更重要的是,没有原创精神更只能是躯壳,没有灵魂。

  当今艺术流派纷呈,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都需要有时代气息、生活感受和个体意识,做到既符合美学原则又具有创造精神,做到传统出新。黄宾虹山水画的独特性在于他晚年在峨眉山寺庙避雨时看到照壁上的雨痕后的顿悟。之前,他也有学习清四王的良好基础,但缺少自己清晰的风格和面貌,称为“白宾虹”。如果一味地这样走下去,就没有后来的“黑宾虹”。这种原创性,从根本上说还是画家艺术感悟能力的培养,读书、看画、实践、思考、否定、体验,要不断地全身心投入。因此,画家的学问在于审美能力的积累和各种修养的培养。

  如何创新?西班牙立体派画家毕加索说,如果没有觉醒的、强烈的爱,没有生活,便没有具备一定意义的艺术。热爱生活,体现时代节奏,提高审美素养,对搞好美术创作极为重要。除此之外,“从有法到无法”,不入不深,不出不广。要在深度、高度、广度上下功夫,作品才有可能出新意。我们常说,画画是在画修养,也就是说,画画的路子要宽,既要有坚实的绘画基础,广泛的文学艺术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审美格调、要多看多思……

  艺术创新还要讲格调和境界,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庸俗的“创新”不会持久。格调在于艺术家的觉悟,觉悟在于层次。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说:“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一位艺术家要有创新和创造意识,必须具备艺术“悟性”,即有高远的境界,才会有独特的创意,最后才能谈得上“精湛”的水平。纵观潘天寿一生的艺术实践,正是在他“顿悟”之后作的创新。他年轻时候非常崇拜吴昌硕,但他意识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前途。于是,他另辟蹊径,“强其骨”“一味霸悍”,开始以方笔入画,在构图、造型等方面做了大胆的突破,尤其在构图上,造险、破险,出奇制胜;在墨色的处理上,一反古人墨分五色的概念,以黑、白、灰三色布局,牺牲小的局部变化,于是,一种明朗、概括、强烈、清新的花鸟画图式脱颖而出,呈现一派生机。他的成功就在于创新,建构起了一种属于他个人独特的风格。反过来看,同时代的许多花鸟画家没有走出吴昌硕的影子而被历史湮没。

  我们提倡原创精神,还要对作品意境的营造花力气。对绘画艺术而言,对物象的具体营造与构成方式则是创造这种典型性和诱发艺术联想的契机。南朝画家宗炳所说的“澄怀味象”与“澄怀观道”说的都是意境。画家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最后熔铸成情景交融,物我贯通、能深刻揭示和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意境创造的前提是画家的内心世界必须对自然造化有深深的感悟并在审美心理等因素的作用下,主客观交融,产生意中之境,这是一种创造的升华。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通过自然景物或抽象形态,创造出特殊性、典型性、寓意深远的审美意象。二是这种典型性的意象,能使观者通过想象与联想,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与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产生共鸣。我们来看唐人王之涣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写的是自然景观,只是铺垫,后两句是思想境界的开拓,是这首诗最终目的,是一种精神升华。如果我们多读唐宋诗词并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彩之处完全可以借鉴在绘画艺术之中。因此,意境创造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终目标,落实在具体的物象营造与构成、组合方式上来。画家如果没有了与主体精神和意境追求相对应的构成形式,创新、创造则成为空中楼阁。谢赫的《古画品录》“取之象外”,就是使有限变无限,使实境变虚境,创形象为象征,而原创作品的价值也在意境中慢慢展现出来。


美术报 时评 00005 美术作品贵在原创 2017-01-07 13007239 2 2017年01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