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评论

回到策展本身

首届青年策展人论坛辑要

  回到策展本身

  首届青年策展人论坛辑要

  统筹整理/吕明翠 雷祺发

  编者按:前不久,一个寒冬料峭的周末,武汉迎来了“回到策展本身:首届青年策展人论坛”的召开,十几位年轻一代青年策展人聚集在一起,基于自身在策展实践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有效解决方法与策略,进而生发出对“策展何为”以及“策展的失控性”的讨论,以期在反思策展本身的同时,构建起新一代策展人的策展视角和策展之维。

  宋文翔(武汉美术馆)

  有过长时间的策展经历之后,策展的思维会有些定式,流于程式,甚至缺乏新意。对于策展人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此时,我们不得不回到策展的本质上来思考问题。实际上,策展是面对艺术的一种态度,也就是说要理解什么是艺术的问题。我觉得,艺术是一个发展的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给我带来很多思考,那么就要求策展人不断去重新理解艺术本身,向公众呈现我们所理解的艺术。

  仇海波(合美术馆策划部)

  怎么样把策展的技术完美地体现出来,同时又能让普通观众和专业观众有一个很好的观看角度?一个专业的策展人做的展览策划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气质,符合时代气质,敢于冒险,做一些有生机的展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做的展览都是属于那种特别正确的展览,没有一点问题,该有的部分都有,但是就是不吸引人。为什么呢?现在展览特别多,根本就看不过来。如果不在策展思路上作突破,就没有多少出路可言。

  雷祺发(青年当代艺术文献库)

  策展是一个思考性的实践活动,要有自己的视角、态度以及展览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意识。我觉得策展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群体性的活动,它需要方方面面事务的协调,未来策展的趋势将会由个人策展走向机构策展,这也是我对策展人身份看法的一个保留。从策展角度来说,我没必要关注不属于我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同样,我们也需要反思过去老一辈策展人做过的事情,以此审视我们青年策展人如何做出属于自己气质的展览。

  桂宇晖(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青年策展人必须回到人的角度上,尤其是做跨界的展览在如今也没有什么稀奇了,而新媒体、新艺术、产品设计类都可以和传统的艺术结合,那么策划的展览也可以不那么理性,将思路打开,展览才有可能让人眼前一亮。

  李建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目前我做过的一些展览主要是参与评论方面。以我个人的经验,在策展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妥协,馆方、投资商以及策展人是在一种称为“合谋”的状态中扮演本身的角色。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现在做展览的目的不尽相同,毕竟现在是一个非常自在、自由的时代,是回到艺术本身的时候。当下,做策展就是要回到本土,回归“在地性”,艺术在当地生产,在当地展览、评论、传播、收藏,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只有这样,艺术创造才有实际的意义。

  程然(湖北美术馆策划部)

  我最感兴趣的是在策展实施的那个阶段,也是跟艺术家、跟场地方有一个相互磨合的阶段。策展的过程,更像是在创作一件艺术作品。策划案可以说是对一件作品的构思和草图,而策展实施阶段就是创作一件作品的过程。当一件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才是一个策展的初步完成。对于策展,我主要想说的就是,我们可以有更强大的主动性。

  李逦菁(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展览在前期策划实施这个阶段很重要,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展览后续的一些效益对我的触动更重要,整个展览后续发酵出来的东西更有探讨的意义。像我们做过的展览,多是一些新闻上的报道,而没有后续现象讨论,这不能称之为一次成功的策展。对于后续现象的讨论,关键是在策划展览的时候就给观众埋下伏笔,设置问题,就像你写一篇文章,首先写什么,接下来叙述什么,它有一个路线。

  吕明翠(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展览是策划人的艺术。我们做策展,就是要推出一个学术主题,然后根据主题挑选符合展览学术定位的艺术家。我想说的是,当展览拟定艺术家名单之后,我的做法是走进艺术家工作室,考察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状态,当挑选的艺术家他的状态和策展思路相符合,和展览主题相符合,才是一个成功的策划。当然,前提是一个理想的展览应该是为理想负责,为可执行负责,尤其在我们这个讲究品味的社会,一个展览不应该是一个产品的推广会,那么就要求我们策展人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判断。

  刘婷(旅法青年策展人)

  到底是策展本身比较重要,还是为艺术家服务比较重要?为艺术家服务是肯定的,同时我觉得策展要有一定的创造性。策展人就像制片人一样,需要规划展览、挑选艺术家,让艺术得到大众的认可,而不是小众的讨论会。在法国,各行各业都会关注艺术,参观展览,包容性特别的强,而展览本身,特别是展览的概念,会让人达到一种共鸣,传递着艺术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普遍共识。

  刘振(湖北省美术家协会)

  策展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针对不同的人,我们会有不同的回答。今天根据我的经验来说策展,我想到两个词:一个是身份,一个是视角。如果要在这两个词前面加个前缀的话,一个是文化身份,一个是理论视角。策展人是一个自我文化代表的身份。考察一个策展人的文化立场,无论是构思主题还是运用策展方法,都需要一个很明晰的脉络,让人看到做这个展览的用意所在,而不是让观众一头雾水。

  唐晶(旅德策展人)

  我在北京的一个展览项目中召集艺术家、新闻媒体记者甚至从来没有做过展览的学生,选取他们的图片,无所谓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我在这里面寻找我感兴趣的东西,然后我传给下一个人,一直传最后传了20多个人,最终找出一个视觉的联系进行展览。我在中间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这个过程中我既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策展人,而是类似一个项目的发起人、组织者和最后的实施者。所以我也在通过工作思考我的身份,到底是艺术家还是策展人,我们新一代留学生如何在不同身份的交替和不同的视角中完成身份的转变。

  杨巍(汤湖美术馆)

  比起传统展览模式我更喜欢的展览是,一群艺术家在一个非常规美术馆的场地里(类似写字楼、棋牌室、网吧、工地等场地)进行艺术创作,然后在产生艺术作品的地方进行展览。这样的展览让艺术作品在它发生的地方与作品本身产生化学反应,把一些不相干的元素通过一些关联融合到一块去,让观众更多去关注艺术发生的过程。我们策划一场展览,无非是想通过展览表达一种艺术观点,让观众了解什么是艺术,在哪里展出我觉得并不重要。


美术报 评论 00013 回到策展本身 2017-01-14 美术报2017-01-1400020;美术报2017-01-1400023;美术报2017-01-1400024 2 2017年01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