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评论

关于写生的思考

  关于写生的思考

  文/桂行创(郑州)

  作为画家,我是一个很喜欢出去写生的人,足迹曾踏遍了家乡豫南大别山的村村寨寨、沟沟坎坎。

  以前写生,速写居多,水墨少一些,这两年,随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我也一改以前的方法,慢慢开始以水墨写生为主,写生范围也不断扩大,先后到过晋中、太行、巴蜀、湘西、雁荡、汉中、陕北等地,眼界为之一宽。

  写生本来就是画家的一个常态,是不需要别人提醒的。1954年,张仃与李可染、罗铭曾发起水墨写生运动,倡导中国画写生。开创了中国画深入生活,面对自然写生作画的一代新风,从而成为当代山水画艺术转型的先行者。

  可巧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何家安老师曾将罗铭先生邀请到家乡豫南罗山县大别山写生,使我们这一帮青年学子有机会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罗铭先生写生有两个习惯:一是他在写生前,选好位置后并不急着落墨,而是先到所要表现的景物中走一圈,对景物有个深入的了解,再回到写生的位置上。所以他能记住景中的亭子有几根柱子,旁边的房屋有几层院落,树是怎么错落排列的,为下面写生的经营布局提供了更多更直观的依据;二是他通常一边写生,一边啃着鸡爪啜着小酒,旁若无人,怡然自得,看得出他非常享受这样的过程。我记得当时观看罗先生画画的年轻人中有好几个被山风吹感冒了,而时年70岁高龄的罗先生却没事,大概与他写生时爱饮酒的习惯有关。

  自那以后,写生之余,我常常会想一个问题:古代画家写生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专门留心查看了一些相关资料和文献记载。元代黄公望在《写山水诀》里曾写道:“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可惜他并无写生作品存世。其后的董其昌更是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画家以古为师,已是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从他1618年作《画禅室小景图》和1627年所作《丁卯小景图》系列小品中可以看出,较之他的仿古山水系列有着明显的源于自然的况味,始知古人感悟自然的方式。“登山临水,置酒吟咏”,将自身置于真山真水之中,澄怀味象。较之现代人,先贤大师们更注重天地大道,宇宙生机。纵观历代大家,皆以自然为师,无一例外。正如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所言,写生的过程是“搜妙创真”,“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画家的感受,“搜”是需要画家的主观努力,“搜得妙”与“画得好”的关系最密切。黄宾虹的老师郑珊就曾说过:不师造化,不得天地之妙,便无画中之巧。

  我很喜欢元人的作品,尤喜黄鹤山樵。在雁荡山写生时,我见大龙湫石壁纹理披离,画意盎然。当伫立在石壁前,展现在我眼前的哪里是山呀,分明是黄鹤山樵的笔法。此时我才恍然明白,雁荡山延绵数百公里,历来为文人画家所向往,也滋养了无数古今画家。

  在浙江天台山石梁风景区,我买了一本《天台山历代题画诗选》,封面印着明代沈周所作《石梁飞瀑图》,我拿着这本书,走到石梁飞瀑的下方,循着沈周当年的足迹,景画对照,始知五百年前的石梁瀑布和现在并无二致,沈周既尊重自然之美,又合理地取舍、经营。古人的作品可以在真山真水中对号入座,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那一刻,在沈周当年曾驻足的瀑布下,感觉沈周离我如此之近。

  多年前,我读过一篇关于修红旗渠时的报道,当时很多作家、画家、摄影家都纷纷深入到工地现场,顶酷暑,冒严寒,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且一待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因此他们创作的作品感动了几代人。对照那一代的艺术家们,想想都让我们汗颜。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里,陈列着一幅关山月的山水画长卷,画中表现的是我的家乡信阳当年修南湾湖水库的场景,还有很多当时的写生稿。那山、那水、那村庄,还有那火热的劳动场景,让人心潮澎湃,感人至深,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若不是此作品,我还真不知关山月先生当年曾来过我的家乡。

  我认为写生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以写生为体裁则另当别论):一是感悟自然山水,为案头创作积累素材,这个过程很像酿酒,先得有稻谷和水,两者加在一起,经过发酵,最后蒸馏出来的液体不能再叫水,那是酒。所以通过写生,搜尽奇峰,将自然山水变为胸中丘壑,反映到纸上,那才是画;二是我们学习传统之后要到自然山水中去印证和化解,知道古人如何处理自然山水,这个过程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尤为重要。只有这样,从传统到自然,再从自然到传统,最终你的形式笔墨既是传统的,又是生活的,得传统与自然双重蒙养。

  在长期写生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绘画以外的、令人心痛的景象,那就是热闹了几百年的山村,正慢慢地沉寂、坍塌甚至远去。常常是去年去写生,村里还有几户人家,今年再去,已变成无人村了。还有一些被改造过的山村,远看依然是乡村,走进去,酒吧、饭店等一应俱全,且酒吧的名字也很洋气,不知何时起,乡愁已被挤出了村庄。偶尔看到一个古门楼,还誓言一样耸立在那里,依稀散发着百年前乡绅文化的气息……

  当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我们会从天地间重新审视到生命的意义。作为画家,还是经常去写生吧,因为只有深入其中,作品才更具有人间烟火气,而且画笔也能为我们留下心底的乡愁。

  (桂行创,河南省美协副主席)


美术报 评论 00013 关于写生的思考 2017-01-14 美术报2017-01-1400021;美术报2017-01-1400022 2 2017年01月14日 星期六